线条对于中国绘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线描,尤其书法,完全是线的构成,线的世界。既然书画同源,那线就是画的老祖宗,老传统,老手段,老方法。
不要线条是危险的,它会失去中国画的骨气。没有骨气,没有架构,怎么行呢?形的失去和形的生发都是由线而生的。我的老师刘国松先生说,他在国外就发现了造房不用架子,那么他得出的结论,画画是可以不用线条的,尤其中锋用笔,是可以丢掉与抛弃的。我认为他的理论没有错。
我生活在大陆,一生接受西方观念较少,胆子也小,所以我的观点是“减弱线条”,少一些中国传统,多一些现代观念,给古老的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画像一位沧桑老人,迈着艰辛的步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它满身的印记全是传统,它的负担过于沉重,要想往它的身上增加东西,实在是难度太大又于心不忍。所以我试着从它身上取下几样东西来,这样它马上变得时尚和鲜活起来,故曰:减弱线条。
减弱线条就是减弱中国山水画最主要的造型特征。减弱线条就像一位果农,修剪病死的枯枝一样,减弱了,修剪了,它就旺盛了,鲜活了。
我完全赞成刘国松先生的艺术观点,“革中锋的命”。刘先生具备了打破中国画陈旧传统的能力和勇气,他学贯中西,激情充沛,身体健康,用他所具备的能力和智慧加上长寿的时间跨度,打破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是会成功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他的正确与成功。(www.xing528.com)
张仃的画是很好的,但是好的重复,中国人最善于做的事情就是“好的重复”,这是一个落后民族的典型特征。而刘国松则是“好的开始”。“好的开始”肯定是不能尽善尽美,因为他还有“好的过程”与“好的结果”呢!“好的开始”优于“好的重复”。正如我不画油画一样,我怕我没有能力与智慧,我认为我的素描基础不过关,我又不喜欢色,我喜欢型。
所以我不敢说“革中锋的命”,我说减弱线条。减弱线条之后,我们就可在画面中装进“颜色”,装进“块面”,装进“肌理”。其实线性造型它充满着确定性,而艺术从头到脚都不讲确定性。线条又是绘画的双刃剑,它是绘画的主要手段而又制约着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进程。
艺术的特质是复杂的模糊性,美轮美奂的绘画犹如一座初建的大厦,材料、机器、人、脚手架、灯光上演着块面与线条的交响曲,生动,庞杂,充满活力。而艺术,则是画家无名的情绪倾泻,莫名其妙,含混不清,是对真实的悖论,是错误,是脏乱,甚至是带着些许的丑恶,玩味的、欣赏的、感觉的就是这种“丑恶”。
线条只解决型,块面,颜色,肌理。而墨水中可能藏着神韵。减弱线条,就是让线外因素提供这种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