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入西藏,艺术探索与困惑

初入西藏,艺术探索与困惑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1970年年底到西藏的,完全是为了谋生。到西藏不论是打小工,还是正式参加工作,都与绘画有关联。西藏绘画旧有的寺庙壁画、卷轴唐卡非常优秀,但那是老先人创造的传统模式。朋友们都在探索,有的把目光投向了佛教壁画,有的把触角伸向了民间艺术,我却对西藏的自然山水情有独钟。这个蛮荒的地方,到处都是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那些大大小小的山,非常奇怪,没有水,没有树,光秃秃的,十分难看,我怎么画西藏山水?

初入西藏,艺术探索与困惑

我是1970年年底到西藏的,完全是为了谋生。肉体的欲望很快就满足了,灵魂总觉得空荡荡的。

因为,我与生俱来就对绘画十分喜爱。在甘肃老家时,6岁就能把简单的器物画得十分相似,14岁画了油画自画像,17岁可以画巨幅领袖肖像(当然是临摹)。到西藏不论是打小工,还是正式参加工作,都与绘画有关联。

1975年我调到《西藏日报》当美术编辑,遇到了一位科班出身的好老师——马刚。工作之余,他对我进行了严格的、正规的绘画基础训练,我跟着他学刻版画、画国画、练习素描,写生创作,什么都干,5年的时间里,我的绘画技巧与业务水平有了长足进展。当时自治区常有绘画任务下达,报纸美编任务也很重,既是压力,又是个难得的锻炼与提高绘画水平的好机会。从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国画,它好像与我生命中的某个方面有了不可分割的牵连。(www.xing528.com)

但面对国画表现西藏现实生活的弱点,总有种深深的遗憾,不用说重大题材要求绘画上表现的力度与深度,就藏族服饰的粗糙、厚重的质量感觉,也不太适宜当时流行的水墨淋漓、笔法飘逸的审美习惯与技巧方法所能解决的。当然不能排除水墨人物画常有佳作出现,但他们表现的仍是内地生活内容,反映高原生活的人物画有,但不地道。尤其对众多的、纯粹的自然山水的描绘,几乎无人问津。西藏绘画旧有的寺庙壁画、卷轴唐卡非常优秀,但那是老先人创造的传统模式。

作为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国画,能否在这块高海拔的异域佛地得到立足、生根与发展,真是困难重重,结果难以预见。朋友们都在探索,有的把目光投向了佛教壁画,有的把触角伸向了民间艺术,我却对西藏的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仰望蓝天白云,面对广袤无垠的草原牧场,面对高耸人云的冰山雪峰,我激动得喘不过气来。激动之余,我又恨自己为什么面对的不是一种古人画过或熟悉现成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全新的与内地截然不同的青藏高原?这全新的自然景观它给我无比新鲜神奇的诱惑,但却使我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我开始恨西藏,恨它为什么不像黄山、桂林,哪怕像太行山区也是多么的幸运。这个蛮荒的地方,到处都是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那些大大小小的山,非常奇怪,没有水,没有树,光秃秃的,十分难看,我怎么画西藏山水?内心十分的痛苦、茫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