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董坚作为中央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和外贸部、纺织部的同志共同组成一个援外工程组,前往斯里兰卡建设纺织印染厂。到达斯里兰卡后,在双方初次商谈工程计划的会议上,斯方拿出了一份由印度某大公司已经设计好的纺织印染厂的总平面方案。这一方案是印方把由他们负责建筑的一小厂放置在已削平的土坡上,地基全部是原干土。而我方将要建筑的上万平方米的大厂房,却被安排在靠近水池边填起新土的湿地上,并有部分在水池内。
董坚看后立刻指出这个设计方案不科学,同时对我方施工也极为不利,表示不能采用。但斯方说,这一方案政府领导已原则同意,恐难更改。董坚和外贸部、纺织部同志研究后提出,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和为斯方节约资金,请斯方邀印方的设计人员共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再请斯方领导定夺。
斯方不便拒绝中方这一要求,而印方自恃设计方案天衣无缝,也前来参加。在论证会上,董坚有理有节地提出三点:
1.大厂房盖在水池内又靠近水池的软土上,势必要加大地基的投入,才能保证厂房建成后的稳固,这需要斯方再投入一大笔打基础的资金。
2.纺织印染厂的配电站,必须建在高处的干地上,以保证运转时供电安全。将来大厂房肯定用电量比小厂房多,谁都知道供电站离用电量大的厂房越近,则运电的距离缩小,压降也就减少。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和架设运送装备的资金。
3.从纺织厂的特殊性来看,厂房有日照、采光等科学要求。按国际标准,纺织厂房上的锯齿形屋顶天窗,应按所在地的经纬度计算来设计厂房天窗的最佳朝向,以避免强光和保持厂房的温湿度。根据斯里兰卡的地理方位,这一大厂房的位置应是朝北偏东5 度为宜。若现在印方把大厂房天窗设计朝西,则达不到这一国际标准的要求,所以两个厂房应当进行调换。(www.xing528.com)
董坚这一番论证,说得斯方心服口服,印方则听得目瞪口呆。印方公司的总经理听后表面称赞董坚先生有见地,但又向董坚提出了厂房的屋架用什么的问题。董答:“自然用钢的。”又问:“那么两端支点如何固定?”董答:“一端是固定的,一端是移动的”,最后又问:“你是结构工程师,还是电气工程师?”董坦然地说:“我是负责设计的总工程师,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至此,印方总经理无言以对,接纳了董坚的意见。
1959 年,董坚又奉命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设计建筑五万平方米的居民区(包括学校、幼儿园等生活设施)和百货大楼。蒙古的乌兰巴托地处寒带。严冬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9℃,地下的土层可冻结到地下五米深。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基土冻胀及温湿度高的房间内蒸汽压力、水份渗入外墙而冻坏砖壁等问题。
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该市的建筑中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故。一是新建的一座四层教学楼基础冻化,外墙到处出现裂缝而不能使用。还有一座公共浴室的外墙经几年冻融而多处剥落。董坚经过查验后发现,都是由于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冷热气候的剧变而造成的后患。地基下沉,是因为施工时,地下深五米的地层尚未完全解冻,打浅了地基所致。外墙脱落是因为夏季时室内的水蒸气进入墙内,冬季在墙内冻结成冰,而至来年夏季,则墙内的冰融化成水,泡浸外墙日久之故。
董坚根据蒙古的这些气候特点,他在设计时,每一座居民楼内住户的窗户都有朝南、西、东开的一面,而没有一家都是面向北的窗户。这使每户住房都能吸收日光。楼房的外墙内都加一层防水措施。如地基不是有卵石的土层,且地下水位低于5 米,则地基必须打深至五米。这些设计要求和施工措施,不仅保证了全居民区的施工质量,盖造出一流的住房,还帮助蒙方找到了出现质量问题的建设物的原因。为此,董坚受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赞扬和嘉奖。我援外工程指挥部又把蒙古国宾馆、毛纺厂等重大项目都让董坚担任中方设计代表。1966 年董坚又承担了柬埔寨飞机场大楼的设计任务。而后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几个大项目设计方案也由董坚负责。
董坚回顾援外工程时说,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援助建筑,自然不能有大国沙文主义思想。但也决不能放弃原则,特别是不能违背建筑学的科学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