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两种形式。早期的天津中药业,企业经营的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成药门市,一种是生药批发。所谓成药门市,一般多是经营古方成药(包括丸、散、膏、丹、露洒和普通饮片),也有专卖家传秘方成药的。成药门市,最初并不兼营批发,只是以成药直接售给患者。在这一经营方式下,有的专售特效药,如同德堂的膏药、永春堂的眼药、厚德堂的茶柳药,但由于那时的政府不问人民健康,恒多不肖之徒,假冒顶替,粗制滥造,因此造成许多中毒和庸医杀人事件,官府也竟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生药批发,起源于清末,那时有潮、闽、广各帮,原以贩运糖杂货为业,后鉴于运药有利,即携带一些南药来津求售,后更以洋枳壳、洋枳实换回北药,转运南方。随着即有福州帮和洋货局出现,他们不但经营洋货进口,还兼营药材出口,如远志、大云、甘草、黄芪、麻黄等,均向欧西输出,这就为天津生药批发开了外贸先声。
据传成药门市,最早产生在庚子以前,爰有广东人李某,在津开设怡和堂药店,庚子事变,药店被毁,李某不久即逝世,该店学徒李风楼开设志怡堂药店,到民国四年(1915),业务大有发展,在招牌上书明“广东分此”,实系代售一部分广东成药,并不是广东药店的分号。由于广东药质量比较精纯,装璜比较新颖,销路日畅,来津经营者逐渐增加。经营广药比较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有同德堂、颐和堂、仁和堂等,这些户并不自广运售,多是在津仿制广药丸散,不带饮片。它们的经营方式,既在门市零售,又兼营批发,有的专售本地,有的批发到外地,各有各路。其后又新兴几户,但只是模仿广东装璜,不求实质,经不起社会鉴别,不几年就被淘汰了。(www.xing528.com)
(二)秤规与皮规。①秤规。天津中药业的用秤,有三厘洋秤、十六两秤和行秤(也是十六两)三种。一般批发进货和粗糙山货用三厘洋秤(每百斤比十六两秤多三斤);对外批发和中常货用十六两秤;较贵重细货使用行秤,这种行秤,小户没有用时须到大户借用。过秤本有一定之规,可是实际过起秤来却大有出入,同是一样的秤,结果分量就不一样。对熟客交易,还能保持份量准确,公平合理,而生客多少是要吃些亏的。②皮规。普通是“川三、广二、席皮五,麻袋一斤”。详言之,即川货皮规为三斤,广货为二斤,席皮按五斤,麻袋按一斤计算。如违反这些常规,即须照改,但少数超过不改,即所谓“子不过母”。例如原皮规定为三斤至四斤,五斤尚可,如到六斤,七斤,就得按超过多少,改去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