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初年,城里鼓楼东姚家东隔壁路南第二门,原是一间小铺房,那里住着魏姓一家,男人叫魏长清,是裱糊匠。当年城厢四合房,屋里顶棚和墙壁,糊粉笺纸,有素白色、粉底白花两种。冬天要糊白粉连纸煖窗,夏天糊捲帘冷布纱窗。小魏手艺好、脾气好、人缘好,长年做活,一家人生活比较安逸。小魏的长子魏元兴,生来痴呆,脑力迟钝,只能搭下手做些零活。次子魏元泰(即解放后的“风筝魏”、政协委员)聪明伶俐,天性勤劳,小魏把他送到鼓楼北天福斋(后改名天润斋)蒋师傅扎采作坊学徒。大小活计,一点就透,一学就会,讨人喜欢,深得蒋师傅器重。出师后,就在天福斋耍手艺挣工钱。因常到大户人家做活,其所听、所看获得的知识,或多或少地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几年后,魏元泰拜谢了蒋师傅,离开天福斋自主营业,并租了一间小房,字号仍叫“长清斋”。可人们仍称其为“小魏”,还有叫“魏记”的,“长清斋”反倒不大出名了。“魏记”靠门有一小柜台,柜台后东墙,挂有两个小玻璃柜厨,另有长案子,上有色碗、彩笔、浆糊盆、鳔胶锅;大小削刀、剪刀、夹剪、铁丝和油灯等。后墙和西墙前有竹篾、竹条、藤条、秫秸、杂色纸张……魏记撇掉扎纸人、纸马等旧行业,另起“炉灶”制出新品种,但都离不开“裱”、“扎”、“糊”、“绘”等工艺。
魏记创制的长清斋长方形横匾,稀奇、狭特,在天津找不到第二方。纸制的横匾,深赭色涂桐油,写黑字,不是平面的,每隔一寸竖立有一寸宽的纸板条。正面看是长清斋三字,站在左边看,是魏记二字,右边看是风筝二字。
我们是同魏记一门之隔的老街坊(邻居)。少年时,三五日必到那里看他做活。他长兄魏元兴、侄男小柱子爷俩做些零活,设计、画图、装置、扎糊通由他亲自操作。他生有才智,心灵手巧,富有创造能力。他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应市。正月裱糊“太平鼓”,入夏裱糊黑白粗纸扇面,修理扇股、扇轴,立秋开始做“倒沙兔捣碓”,八月中秋节后,即入手扎风筝。
“倒沙兔捣碓”是由齿轮、杠杆组成的,有人物、音响的自动的古老儿童玩具。魏记倒沙兔捣碓,外面造型美观,内里机械坚固,音色清脆,成品边框上,有长方形“魏记长清斋”阳文图章。自旧历七月初一日开始制造,随做随卖,售价壹元(银元),至八月初十前就全数卖光。
每逢旧历腊月二十日前,距年节已近,鼓楼北有几家小铺面,改作临时画棚,专卖杨柳青木版套色水印年画,魏记专买大胖小子抱金鱼,胖娃娃手举荷花的年画百十幅,寓意“吉庆有余”、“连生贵子”。还买戏剧画十几张,如《花蝴蝶》、《郑州庙》等。买回来后,依自己原有兔捣碓小样,同年画一齐裱成厚纸板,干后将人物原形剪下储存备用。
旧历六月中旬,即陆续筹备各种应用材料,在河北大街罗圈铺,定制宽有五寸的罗圈百十个,两头对齐成正圆形,直径约一尺二寸。另有一寸五分的窄罩圈,作外口用能套在宽罩圈上,数目随宽罩圈。去河北三条石铁铺,定制生铁沙倒成的小铁镲和小扁铁锤百十个。到北门外单街子纸店,买天青、天蓝色纸和浅黄色小红花纸二百多张。还要干秫秸若干,把粗、细相等的撕下软皮,再选出比较细的剥去硬皮只要秫秸心。万事俱备,开始装置。(www.xing528.com)
宽、窄罩圈两端对口,以细铁丝穿结实成正圆形,窄罗圈用黑烟子胶水里外涂黑。罩圈中央,有四棵秫秸杆支柱,前边两棵,后边两棵,柱边前后有八棵大横梁。支柱与大横梁中间全有小横梁,用鳔胶粘牢。紧贴四支柱间罩圈上端,有一三角形厚纸板漏斗,漏斗上端左方,有一半圆形孔洞,下面尖端有一小圆孔。小圆孔下,有一八块厚纸板齿轮能旋转,齿轮右有一小竹棒,紧挨一小鼓,鼓面朝下。齿轮下左边,有一竹制杠杆,杠杆左方头上,有一半圆形厚纸制小斗,右方头上有一扁铁锤,紧搭在小铁镲上。齿轮、杠杆外面有两个小轴承,各有竹签一支通罩圈外约五分长,用较好的细棉线牵引,带动正面人物部分器官小动作,另有细砂子倒在罗圈里,以装满顶上大漏斗为限。至此内部简单的机械完成。
沙子从大漏斗尖端小孔漏下,冲击齿轮旋转拨动小竹棒,即打击小鼓作响。沙子从齿轮边缘漏到杠杆左边小斗里,杠杆右边头上扁铁锤慢慢翘起,小斗里沙子装满,自然往下垂,小斗里沙子倒出,右边扁铁锤也自然落下,打击小铁镲响作金石声。金鼓齐鸣中,外面人物也随着动作。经几次试验周转灵活无缺,最后再装置外面人物。
罗圈正面糊纸,人物色彩深的糊天青色,色彩浅的糊天蓝色。胖娃娃用五分长的秫秸心,在中间和四边粘在正面纸地上,两只眼睛和一只手剪下,分别粘在内部露出的两根竹签头上(竹签上头穿秫秸心粘好)。沙子从背面倒进罗圈里,后背糊浅黄色小红花纸,再把黑色窄罗圈套在宽罗圈正面。后面顶端装一薄铁鼻儿,可挂在墙上。下方边上,贴有“魏记长清斋”图章一方,至此玩具全部完成。
使用时,双手端起往上头大洞孔倒转,沙子即流入大漏斗里,平放桌上或挂墙上。听小鼓声崩崩响八下,这时胖娃娃两眼左右转动,一只手徐徐抬起,随小镲一声响落下,有音乐、有动作十分有趣;换戏曲人物,如《郑州庙》中的黄天霸和谢虎,人物体形小,旁边要安置一兔捣碓,里面机械也要变动。小兔随鼓声忙着捣碓,黄天霸、谢虎手中刀慢慢举起来,镲声响乃落下。这样的画面,不及胖娃娃抱金鱼、执莲花受欢迎,因为人们多图“吉利”——“吉庆有余”、“连生贵子”。
进入40 年代,惟一的材料秫秸不好买,物价也飞涨,成本加重。魏元泰年已古稀,动作迟慢,亦少有制作。因此,这种独特的手工艺也逐渐随之“寿终正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