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正兴德茶庄:以品质见长,引领茶商界

天津正兴德茶庄:以品质见长,引领茶商界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的茶商无不知其名号。正兴德经营的特点是货色不讲外表,以吃口、汤卤耐泡、香味浓厚为第一。在正兴德茶庄经营的茶叶中,以九角六一斤的大叶最为畅销。系天津巨富卞涤吾独资经营的茶庄,开业于1914 年。“元兴”货的成色比不上“正兴德”及“泉祥鸿”,但由于经营方法新,加以地点好,占据地利之优势,曾经一度夺去“正兴德”总店的生意。从此,“永安”拔帜而上,成为天津茶商界五大户之一。

天津正兴德茶庄:以品质见长,引领茶商界

(一)正兴德茶庄。这是一家历史悠久、资本雄厚,经营得法、发展迅速的批发兼门市茶庄。全国的茶商无不知其名号。正兴德经营的特点是货色不讲外表,以吃口、汤卤耐泡、香味浓厚为第一。

在正兴德茶庄经营的茶叶中,以九角六一斤的大叶最为畅销。这种驰名国内的茶叶从外形上看,虽然粗枝大叶,可是用壶沏泡,则香味柔和,口力醇厚而甘芳。经三次冲泡以后,依然有味。其奥秘主要在原料的配方及加工薰制的技术上。大叶的配方有三种原料:一种是用六安产的春大茶(只采头春好山头的正品),六安茶的特点是口味不苦涩,微有甘芳之味,但必须泡时间长一些才出色味,这种茶在大叶的配方中占三成比例。再一种是浙江分水产的毛峰茶(“正兴德”在杭州茶行向“临浦帮”收购这种茶),毛峰的口力稍软,但茶味柔细,不涩不苦,下色较快。在配方比例中也占三成。其余四成用安徽黄山及街源的烘青茶。烘青茶粗头,口力壮,滋味厚。上述三种原茶运到福州后,经正兴德茶厂加花薰制,而成为大叶。大叶销路畅通但利润小,毛利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九角六以上的品种有仙露峰。这种茶叶成分较高,虽然只卖一元二角一斤,但销路仍然很小。

其他如大方大叶,比小叶的外表粗放,但香味很佳。此外,高档茶超过四元八角一斤的多用六安小叶、黄山毛峰加花重薰,外形不细,香味极佳。“正兴德”的茶叶不论高档或低档,在配制加工中均采取不用仔茶的原则,这就是沏泡到底而不变色的奥秘所在。

在经营作风上,“正兴德”的营业员只注意斤两准确,不说客气话。惟有一支店的营业员待客比较礼貌,因其地处租界内,买茶者多系“上层”人物。

为了增加营业额,“正兴德”设立了函售部,专门负责向外地外省寄茶,向“正兴德”函购者,以东北三省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居多,其主顾有的是代销户,有的是茶馆、浴室和用户。函寄时的包装颇为讲究,每包半斤,用牛皮纸作面,元书纸及洋纸为里,包装好后,装入马口铁方箱内。方箱的接口处用锡焊牢,最外层用白布包好,交邮局寄发。由于寄程的远近各不相同,所以寄达的时间亦各不相同。若寄至附近邻省,不过十几天可达,东北铁路沿线一带也不过二十天;若寄甘肃或新疆等边远地区,则需三个月至半年。“正兴德”创办邮寄业务始于20 年代,到了30 年代时,业务兴盛,每年营业额可达数万元。

“正兴德”的广告宣传工作配合得也很得力。每至年终,向各方赠送的日历不下数万份,每份成本二三角,加上电台及报纸的广告费每年需一万元以上。1930年,“正兴德”与“东亚”、“敦庆隆”在天津东马路青年会合办了电台广告,仅“正兴德”一家就投资数千元。

“正兴德”在天津有一总店、两个支店,在保定有两个支店,北京一个支店,沧州、泊镇各一个支店,从业人员达二百余人。自己尚有大仓库三处(二百余间),存货超过万件,拥有资金一百余万元。每年营业额可达二百万元,净利可得二十万元。天津茶行业中,除“泉祥鸿”略可与其匹敌处,其余皆视之为“山斗”。

(二)泉祥鸿茶庄。建于民国初年,资东是山东章丘的孟家。店址在今红桥区锅店街。“泉祥鸿”的资本不如“正兴德”大,由“瑞蚨祥”的后柜支取。其经营的货色以京庄小叶出名,这种茶叶外形精细美观,香味也好,但与“正兴德”相比,稍逊色。

“泉祥鸿”的经营作风与“瑞蚨祥”仿佛,里柜营业人员说话和气,讲究礼貌;柜外有人专门接待顾客。由于不作广告,所以开支较省,其门市营业额每天为一千元左右,批发营业额每年约三十万元。

“泉祥鸿”曾于40 年代在英租界达文波路(今建设路)开设一支店,开业前未经大规模修理,营业额较少,每年得利不过一二万元。

(三)元兴茶庄。系天津巨富卞涤吾独资经营的茶庄,开业于1914 年。初期的资本为四万元,后来陆续增至十四万元。“元兴”的庄址在北门外路东面,庄店是一座用黄瓷砖装璜门面的三层楼房。虽然装修美观,但开业十多年经营不佳。1930 年以后,“元兴”聘请了王渔青为经理,加之辅以广告宣传,营业状况渐有转机,遂于翌年在“惠中”楼下增设支店。“元兴”货的成色比不上“正兴德”及“泉祥鸿”,但由于经营方法新,加以地点好,占据地利之优势,曾经一度夺去“正兴德”总店的生意。“正兴德”查觉后,也大登广告与之对抗,“元兴”终于招架不住而败北。王渔青死后,“元兴”后继无人,以致处于默默无闻之境。

抗战胜利后,“盛锡福”东家将“元兴”支店进行整顿,并以股东名加入之,尽管曾经热闹过一阵子,但为时不久,生意又差。

(四)永安茶庄。设在河北大街石桥路西的两间楼房内,门面装修新颖,1924 年开业。

“永安”初为徽州人吴隆太、方鹤年合资经营,后来请耿日初加入股东并兼任经理。耿是茶商界的维新人物,擅长交际,在社会上有些名气。耿接办“永安”后,针对资金不多这一弱点,采取向批发家赊欠进货,然后在自己门市部零售的方法,这一招很有效。河北大街为交通要衢,商人往来频繁。“永安”根据这一情况,即以斤秤大及茶的玉兰香味浓作为招徕这些主顾的“诱饵”,从此生意日渐兴隆。不久又在南市和西南城角各增设了一个支店,这两处支店地点优越,用人少,开支省,每店的日营业额可达一二百元。数年以后,又在北京的珠市口开设分店,营业景象很兴旺。从此,“永安”拔帜而上,成为天津茶商界五大户之一。后来,耿日初又让其子耿少周加入“永安”。1940 年耿少周被派往南方采办货物并作小批发,乃成为茶商界初露头角的人物。耿日初病故后,“永安”由耿少周掌管,直至解放后。

(五)成兴茶庄。创立于1936 年。其班底由原来在“正兴德”工作,因不满“正兴德”的排挤,愤而辞职的几名店职员组成。

“成兴”创设之初,只做批发业务。当年秋季,又在北门外竹竿巷“正兴德”的斜对过开设门市部,这是一种摸老虎屁股的大胆举动。但“成兴”这个无名小卒使茶行界的巨头“正兴德”奈何不得,终于在竹竿巷站稳了脚跟,并且与“正兴德”抗衡了20 年,至1956 年公私合营时,双方抗衡始告结束。

“成兴”创立时的资本只有三万元,且无腰缠万贯的大财阀作后盾,何以能与“正兴德”相颉颃呢?主要原因是:以人力合作及信用为本,营业方针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制定,辅之以宣传广告为手段。“成兴”的决策人是从“正兴德”内部分裂出来的,深谙自己对手在经营中的利与弊。由于“成兴”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在经营中能够取对方积极之处为我所用,而弃其有害之处为我所戒。例如:重视货的质量和广告工作,设立了函售部、电售部、批发部。这些好的方法均是由“正兴德”那里学来的。在此基础上,“成兴”又有新发展。根据市场和宣传的需要,又首创了袋装茶叶。但是,由于“正兴德”的支店多、人员多、房产多,存在着开支庞大的弊病。“成兴”则引以为戒,压缩多余人员,少置房产,以便集中财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成兴”经营了20 年,到公私合营时,尽管房产很少,但合营资本达45万元,而“正兴德”包括大部分房产在内,却只有38 万元。“成兴”的经营手段即此可见一斑。

(六)乾祥厚茶庄。系军阀王占元投资经营,开业于1932 年。王花了40 万元的投资,在北门外选择了最优越的地点,并以巨资盖了新式大楼作门市部,意在把“正兴德”的生意夺过来。由于用人不当,经营不得法,同时又不注意大张旗鼓地宣传,结果仅仅十几年就把资本赔光,关门大吉。

(七)广裕茶庄。“广裕”的前身是西头粬店街的九恒茶庄。1920年,“九恒”亏欠“福州帮”1720两白银,因无力偿还,即由祁绍卿、刘耀曾、王栋臣、张延舟四人代还债务,并接管了“九恒”。“九恒”被接管后,改名为“广裕”,以祁绍卿为经理,王敬之(原在北京学徒,后调来天津)为营业主任。(www.xing528.com)

1921 年“广裕”新开业时,以经营杂货为主。福州的纸张、张家口的碱、红糖等杂货约占百分之九十,而茶叶则只占百分之十。其经营方法是先从客商那里赊进货物,再以卖货的收入来偿还赊债。“广裕”开业后,当年得利约为四千余元。1923 年,23 岁的王敬之当上了经理,且只读过三年书,自知能力不及,所以他不分昼夜地拼命地钻营。1925 年又获利一万余元,遂改组资本为6000元,王占人股一成。到1939 年,“广裕”重新改组资本为4 万元,王敬之投资一万元,并占有人股一成五。1949 年,王用100 两黄金兑下了劝业场街的永祥金店,又用了100两黄金大事修缮其门面,将其为广裕茶庄门市部,而粬店街广裕的原址则改作了仓库。

“广裕”资本最多时为20 万元,在新丰制粉厂、天津中裕银号、新丰银号、和顺兴银号、北京裕丰茶庄、兴隆茶庄大茶厂和福州何同泰茶厂等二十多处均有投资。

1944 年王敬之买杨柳青李家田地十五顷(1500万元)。

尽管“广裕”在冒险的生涯中发过大财,但是最后终于衰败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广裕门市部开业不久,因南下采办茶叶用款,于1950 年向银行借款14 亿元。由于利息大、成本高、行市不振等原因,导致了“广裕”的金融吃紧。当时银行立逼清债,王敬之万般无奈之下找交通银行的李钟楚、周镜泉借了一笔款才算渡过了难关。到公私合营时,仅有投资七万元,王本人只剩了明德里的一所房产,几乎没有什么存款,这也算作一件奇事。

(八)永春德茶庄。杨槐卿自东自掌的一家小店。店址在西头的横街子口,只有一间小门面,楼上是住户兼卖膏药。该店用现款作交易,因货色比较高,人们愿意到这里买茶,所以买卖作得殷实。

“永春德”在经营中不求大的发展,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每年得些小利,除维持生活外,还能积蓄一二千元,几十年来,一直如此。1956 年公私合营时,该店迁至了西关街上。

(九)启元茶庄。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启元堂卞某所开,初在河北大胡同设立门市部,后又在河东设支店。该庄东家因系大财阀,接济及时,所以用现款作交易,业务做得很好。到合营时,“启元”资金已不多。

(十)建成茶庄。由陶景文、施秀山、刘少伯等人开设,栈址在西北城角。陶、施、刘等人原是聚福茶庄的职员,1945 年“聚福”歇业后,三人乃合组“建成”。该栈始则南下采货,代客买卖,继则在和平路开设门市部。

公私合营时,刘少伯归入茶叶公司,另一部分人员改行。

(十一)大德昌茶栈。系上海“大德昌”在津分号。“大德昌”原只作外销生意,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改作内销生意。大德昌茶栈的经理张嘉林交易手段很高,曾依仗官方势力在津叱咤一时。日军投降后该栈即告倒闭。

(十二)隆昌海货庄。为天津著名财阀卞家所开设,庄址在北大关。“隆昌”资本雄厚,是天津最大的海货庄。其经营方法是由上海、汉口等地采办素茶、青茶、红茶,品种比专业茶庄还要多。因系外行经营,且不得法,盈亏不定;又因金融的变化,终于亏累倒闭。

(十三)外地茶叶批发商。

1、“东北帮”。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北帮”纷纷到天津寻找出路。最早来津的是营口“聚合福”经理顾玉亭(住在天成栈)。“东北帮”起初只从天津买货,运到东北转卖。后来扩展业务范围,设立了“聚福”、“永隆”、“同成”等茶庄,以经营日本茶叶和我国台湾茶叶出名,曾压倒天津批发家。日本投降后,“聚福”因欠债而倒闭。此外,营口的“公成德”来津组织“永恒”,其经理是张少田。

“东北帮”中有台湾高砂洋行的东家李秀梅。该行自1940年至1945年在津经营台湾花茶,本地茶庄均购其货,生意做得很大。还有台湾大裕茶行的资东陈清辉,也曾在津名噪一时。

2、福建帮。约在清季来津,其商人因乘海船而来,故名曰“水客”。当时“水客”们住在福星栈,通过跑合人将货物卖给茶庄或“局店”(亦称“纸局”,即二批发商)。“水客”们带来的货物有纸张、杂货及次档的茶末、花茶、珠兰茶(每百斤卖五两至二十两纹银),到20年代始才带来好茶(每百斤不过卖五六十两纹银)。

30年代时,比较大的“水客”有“徐鼎记”的徐鼎楷,“正记”的欧阳玉暖,“陈泰记”的张雨亭,“生顺”的陈菊如等。“林春记”和“罗郁记”也是福建帮中较大的字号。其中声望最大的是“陈泰记”的张雨亭,他代理很多行、厂的业务,后因亏累而倒闭。“生顺”的陈菊如后来与“何同泰”合作,组成了“南方”、“兴隆”、“中国”、“同裕”等茶庄,陈专任“南方”经理,从此不再作代理人。

3、徽州帮。安徽黄山一带及苏州的茶商称之为徽州帮。在津的徽州帮住在北门里小宜门口的元裕茶栈和西北角针市街的同丰茶栈。

“元裕”经理高秀岩代理吴字号的业务,因用人少,开支小,所以业务较平淡。

“同丰”经理王聘之,为人精明能干,善于交际,会说一口徽州方言,招徕客号很多。一些茶商大户如:“王生太”、“王宏太”、“吴馨记”均由其代理业务。王聘之在教堂后开设同益茶叶门市部。

河北的南宫、冀州等地经营茶叶的人很多,统称为冀州帮,因其业务较小,本文就不多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