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港新分流通道形成的初期,通道走向从原东北向逐渐转为东略偏北向,落潮流偏南下泄并顶冲、切割南侧凸岸,北岸江中暗沙淤涨,北港演变为落潮流偏南、涨潮流偏北的复式河槽。1982年新桥通道形成后,北港的演变情况亦是如此。在此期间,北港主槽内的底沙向下游拦门沙河段输移,拦门沙段水深变浅。
北港分流通道相对稳定后,通道走向由东略偏北逆时针方向转为接近东北向,落潮流沿北港北侧凹岸下泄,涨落潮流流路逐渐归一,北港恢复为单一河槽,深槽偏北,如1958—1982年时的河道情况。此时,偏北下泄的落潮流不断冲蚀北侧岸滩,大量底沙沿六滧以下边滩输移出崇明岛后堆积,使团结沙不断向南淤长。
北港主槽在单一河槽和复式河槽间交替转化的过程中,河床地形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主泓大幅度摆动,1965—2003年,北港奚家港断面主泓最大摆动幅度约5km,六滧断面最大摆动幅度约4km;二是上口下泄的泥沙在落潮流的作用下,逐步向下输移,北港河床随之调整。(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桥通道与新桥水道在堡镇前沿与北港主槽顺畅相连。进口落潮主流偏北下泄,北港主槽呈现微弯态势,北港主槽不断冲深向下延伸。1990—2000年,-10m主槽下延7km以上,已全线贯通。这一时期,堡镇—八滧上段主槽北冲南淤,-10m槽向北偏移500~1000m,凸岸的青草沙逐步淤涨。1998—2000年,北港主槽北侧冲刷幅度达1~3m,相应地青草沙头部及中部淤积幅度在2~3m。上段冲刷泥沙堆积在北岸的奚家港附近,导致下段主槽向南偏移,北港下段(八滧以东)呈现主槽南冲北淤,主流南移之势。随着北港上段主槽不断冲刷并向下延伸,堆积在中段的泥沙逐步推移出海,北港将恢复为上段深槽偏北、下段深槽偏南的微弯河道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