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城市规划人口规模 上海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之一,并且是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处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前缘。上海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规划全市总人口1600万人,按分布划分,中心城区和郊区各800万人,其中郊区11个新城290万人,22个中心镇120万人。图2-1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确定的全市规划人口分布见表2-1。
从人口实际增长情况来看,尽管上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3年开始就处于负增长状态,但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全市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长。2004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万人。2004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到412.6万人,占本市常住人口1748万人的23.6%,全市常住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2003年10月,上海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纲要”)指出,上海的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充分考虑城郊一体化进程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联动发展、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和人口综合调控等因素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按照2020年全市总人口2000万人左右规模,统筹安排城市规划。
图2-1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表2-1 上海全市城镇人口规划分布表 (万人)
(续表)
上海的城市总体布局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多层”是指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等四个层次。中心城是指外环线以内的区域,面积约660km2。其发展主要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规划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950万人左右。新城是郊区各区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心城人口疏解和郊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主要方向。规划建设宝山、嘉定安亭、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崇明城桥等9个新城,规划总人口在540万人左右。新城是辐射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中等规模城市。其中,松江、嘉定安亭和临港三个新城,人口规模按照80万~100万人规划,总人口在270万人左右。宝山、闵行区毗邻中心城,是具有辅城功能的新城区。新市镇建设是郊区行政管理、公共配套、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的基本载体。规划要充分利用市域高速公路节点和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各城镇历史基础和发展优势,从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角度,集中建设60个左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的现代化城镇。对于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足的新市镇,人口规模按照10万~15万人规划。60个新市镇规划总人口在390万人左右。中心村是农村基本居住单元。要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分散的自然村适度予以归并,合理配置公建和市政设施,促进城乡和谐发展。600个中心村规划总人口在120万人左右。
规划实施纲要中城市规划人口调整数据见表2-2。(www.xing528.com)
表2-2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 (万人)
规划实施纲要对全市6340km2各区域规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统筹安排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坚持“双增双减”,增加绿化、增加公共空间,减少容积率、减少建筑总量;郊区积极推行“三个集中”,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规划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加快老工业区改造和升级,郊区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形成以张江为核心,沿张江、金桥、外高桥的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以上海大众汽车为基础,基本建成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汽车产业基地;将上海化工区与金山石化等共同建成亚洲规模最大、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以宝钢为核心,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和钢铁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使之成为未来上海装备业基地。
(2)规划用水量指标 科学合理的用水量指标是确定城市公共需水量的关键。上海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贯彻落实节约用水,在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用水是上海今后长期执行的一项需水管理政策。为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缓解水质型缺水的矛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在不断转变观念,强化综合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推进全社会、全行业、全覆盖、全过程的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机制,考虑到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落实,在现有节约用水的基础上,上海市制定了一整套节约用水指标体系。其中,工业用水根据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技术水平升级以及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目标定为在30m3以下,重复利用率在85%以上。在综合生活用水方面的目标为:所有民用建筑、公共设施节水器具的普及率达到100%;居民生活用水量小于180L/(人·d);非居民公共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全市管网漏失率控制为8%,从而使综合节水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结合对国内外现状用水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用水需求分析,总体判断全市用水量发展趋势。规划认为上海的供水仍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尚未达到或接近水量增长曲线的饱和期。基于此,2002年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制定了规划用水量指标:规划2020年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中心城区取465L/(人·d),新城规划取430~465L/(人·d),中心镇和集镇取340~370L/(人·d),农村取300L/(人·d)。
此后,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工业用水量持续下降,在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综合用水量指标值明显降低;郊区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镇体系的归并、整合,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大量居住区的新建改造,综合用水指标值也并未明显增加。因此,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对城市综合用水指标进行了修订,中心城区取410~420L/(人·d),新城规划取390~400L/(人·d),中心镇和集镇取330~340L/(人·d),农村取290~300L/(人·d)。
(3)上海全市用水量需求预测 影响上海全市中长期城市需水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的变化、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市民居住条件、水价、水资源与节水状况等。特别是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全社会节约用水力度以及水价政策等,对实际用水量的影响较大。
2002年编制的《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预测,规划2020年全市最大日需水量920万m3/d,供水规模为1048万m3/d。但是,2004年和2005年全市最大日供水量已经分别达到了924万m3/d和940万m3/d。究其主要原因是,上海在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宏伟目标,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重心由中心城向郊区转移,郊区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城、城镇、六大产业基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并通过郊区乡镇合并和“三个集中”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十五”期间,全市公共用水量增长呈现出一轮快速上升的态势。
为此,调整全市规划2020年需水量为1300万m3/d左右,供水规模控制为1400万m3/d左右。根据城市空间发展规模,分析需水量的分布大致为: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和工业企业外迁,用水量约500万m3/d;郊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导入,集中工业区的建设,用水量会缓慢增长,估计在800万m3/d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