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上海城市供水主要从黄浦江取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供水对长江引水的依赖性不断增大。1992年,上海在长江口建造了日供水量130万m3/d的陈行水库。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上海的原水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不仅原水的增量需要依靠开发长江口水源来解决,而且为了提高上海的原水水质,也需要适当增加利用长江口优质原水的比重。上海作为特大型的国际大都市,供水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从黄浦江和长江口取水的双水源地配置,不仅是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上海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开辟长江口新水源地,既是解决上海城市原水供应增量的需要,也是改善原水水质的需求,更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实现“多源供水、一网调度”的战略举措。
(1)安全可靠的供水水源地是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0世纪末,上海市供水水源地主要由黄浦江上游、长江口陈行水库、部分内河和地下水组成,受水水厂规模1064万m3/d。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占全市集中原水供应量的80%,取水量已趋于极限,且为开放式、流动性、多功能水域,水质不稳定,水质总体评价为Ⅲ~Ⅳ类,有时Ⅴ类,甚至劣于Ⅴ类。长江口陈行区域水源地取水规模为156万m3/d(含墅沟水库),占全市集中原水供应量的20%,水源水质总体评价为Ⅱ~Ⅲ类,与目前受水水厂规模相比,尚缺56万m3/d。由于库容较小,在冬季咸潮入侵期,供水形势严峻。计划扩建一座库容约为1400万m3的陆域水库和原水输水系统,将陈行水库引水工程供水规模由现有130万m3/d提高至218万m3/d。
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将增加至2000万人,对城市供水水量、水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和节约用水规划用水量指标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用水量的调查分析,结合节约用水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规划采用平均日综合用水单耗为460L/(人·d),据此预测2020年全市原水最高日需求规模为1400万m3/d。与原水供应能力相比,原水缺口将达到622万m3/d。若从更长远的水源百年战略角度出发,上海人口和需水量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因此必须扩大优质淡水储备来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对照国际大都市多源供水、水质优良、水库调蓄、储量充沛、集中保护的水源地建设经验,已有上海的供水水源地存在布局不合理、水量缺口较大、水源水质欠佳、安全保障度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新水源地建设和加大长江水资源利用,来支持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安全可靠的供水水源地是构筑“两江并举、多源互补、安全可靠”水源地格局的需要。上海的水源地建设在经历了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从黄浦江下游到上游,从黄浦江到长江口的发展过程,已初步形成了黄浦江和长江口两江供水的基本格局。上海水源地建设将立足原水供应的百年大计,在加强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适当控制黄浦江上游的取水规模,重点加快开发长江口水源地,增加长江口优质原水供应量。在上海市政府已批准供水专业规划中明确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长江口陈行水源地和青草沙水源地的基础上,按照百年大计的战略要求,重点开展青草沙、没冒沙等水库型取水可行性论证研究,扩大上海优质淡水储备和提高原水供应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量足质优、安全可靠”的水源地格局。(www.xing528.com)
(3)安全可靠的供水水源地是推进郊区供水集约化、压缩地下水、提高供水水质的需要。提高原水水质对提高供水水质至关重要,保障郊区优质原水供应是加快推动郊区供水集约化的重要环节。郊区分散取水取自于当地内河(水质Ⅳ~Ⅴ类)和地下水,水厂规模小、布局散、水质差,根据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和控制地面沉降的要求,亟待予以取代和压缩。
2005年6月,建设部颁布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供水水质要求有了大幅提高,上海市正在研究确定从水源到用户全过程提高供水水质的行动方案,首先就是要通过新水源地开发来尽快提高原水水质。
(4)安全可靠的供水水源地是进一步提高水源和供水安全保证的需要。目前上海水源地安全保障十分脆弱,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处于开放式、多功能、流动性水域,受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威胁严重;陈行水库库容不足,取水口受浏河排放口、冬季咸潮入侵,以及原水输水单管运行等的影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上海作为特大型国际大都市,供水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必须具备从黄浦江和长江口两江水库取水,以及地下水应急补充的安全供水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