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前文所述,技能不只储存在个体身上,也储存在协作关系和制度之中。组织与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和制度不只是对技能形成有影响,它本身就是技能和技能形成的载体。分析超越个体层面的技能形成的关键在于分析各种协作关系,其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多个协作主体之间的合约。从合约的视角分析,当下主要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的形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章阐述的这些理念能够带给我们关于技能形成的诸多反思和启示,笔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论层面的启示
组织、协作关系和制度都承载技能,且技能形成也发生在超越个体的层面上,这意味着,在分析和研究技能形成的相关问题时首先需要区分和明确分析的层面,然后再选用恰当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如表6-3所示。
表6-3 分析不同层面技能形成的恰当理论
在分析个体层面的技能形成时,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些理论能够分析个体层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影响技能学习效果的教学影响因素、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如何影响技能的学习等问题,因此是分析个体层面技能形成最恰当的理论。
在分析组织和组织间协作层面的技能形成时,原来适用于分析微观层面学习过程的理论就不再具有最佳的解释效力,而组织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理论等则有可能发挥其作用,从组织模式、组织文化、交易成本、产权和人力资本等角度更好地剖析超越个体层面的技能形成,因而是分析这一层面技能形成的恰当理论。(www.xing528.com)
在分析宏观层面,即制度层面的技能形成时,仅运用组织学等中观层面的理论就会觉得力有不逮,这时社会学、政治学等宏观层面的理论则更加具有解释力,如从宏观制度的变迁、党派政治的影响等层面解释技能形成,是分析宏观层面的技能形成的恰当理论。
(二)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技能和技能形成有多个层面的载体,这不仅对在理论层面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职业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认知层面,政策的制定者和技能形成体系的参与者都需要意识到超越个人层面的技能和技能形成的可能、其载体的不同层面,并允许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探索多种不同的协作形式。更进一步地讲,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赶超和技术进步的语境下,我们强调的其实是作为一个组织乃至社会整体的技能和技能形成;由于技能形成体系本身承载着技能,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而是产业界和教育体系之间的复杂的协作关系,也是一种制度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因此,仅仅在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以及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改善是不完备、不充分的,若要提升区域乃至国家整体的技能形成,必须推进组织、协作关系和制度层面的技能形成的改善。尤为重要的是,要鼓励职业院校以不同形式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协作的探索,使得区域层面的产教之间的深度协作关系能够在宏观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探索出适于区域及产业特征的产教融合路径。
其次,应当赋予职业院校更高的办学自主权,帮助其与行业企业进行不同方式的协作关系的探索,以促进区域层面的产教融合。我国不同地区在产业特征和居民教育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宏观制度不足以保障深度产教融合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在不同地区探索差异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依据区域特点,尽可能地促进其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发展适合区域和产业特点的协作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赋予职业院校具有更高自主权是题中之义。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的有效建立和运行必然建立在组织本身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一个不具备充分自主权的职业学校,是很难因地制宜地与企业进行灵活协作的,其产教融合的效果自然难以保障。
再次,在学习国外技能形成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时,不能仅着眼于在微观层面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做法,而应尝试深入理解国外技能形成体系背后的基本逻辑、协作关系、制度和价值预设,并结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践建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反映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技能形成的协作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