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能不只承载于个体层面,对此最直接的体现是,个体拥有的技能也不仅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事务。这些技能和知识尽管来源于其员工并由员工梳理整合,但其自身已经构成了一个明显超越了个体层面的技能和知识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市场或市场中的协作关系就是一种技能的载体。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具有较强的通适性,技能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且相互之间就业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

技能不只承载于个体层面,对此最直接的体现是,个体拥有的技能也不仅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事务。首先,职业行为和行动本身是一个社会行动,个体依赖组织或市场的协作网络才能发挥其职业能力,因而技能本身蕴含着社会的维度;其次,技能的提升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个人的过程,它发生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且常常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践共同体来实现的。[3]更进一步地讲,组织和组织间的协作关系等也是技能的载体

(一)组织作为技能的载体

超越个体层面的技能存在于很多层面,可以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小团队,比如职业学校中的一个班级、工厂车间中的一个班组、某个汽车4S店的销售或维修团队等,也可以是组织本身,比如一个学校或企业。团体和组织承载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组织内的协作体系承载着技能。组织中的个体所承载的技能需要组织内部的协作才能完成特定任务。一个汽车维修工不能单独完成所有的修理任务,其他维修工及仓储、售后服务等部门员工的支持配合不可或缺;一个销售人员不可能独自销售商品,其市场拓展和广告企划等方面的同事所做的工作对其销售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因为技能必须通过这种协作关系才能发挥,所以它自然的承载于组织内部的协作体系之中。

其次,组织的内部技术和文档系统中承载着技能。许多大型组织内部都有着复杂且仅供内部员工使用的数据库和技术文档等内部知识存储和共享系统,也有供员工和用户查阅的用户手册等技术资料汇总,加上集成化的业务系统软件,这些共同组成了公司等组织内部的技能存储的载体。这些技能和知识尽管来源于其员工并由员工梳理整合,但其自身已经构成了一个明显超越了个体层面的技能和知识的载体。一方面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数量极其庞大,已经无法为单个员工所掌握;另一方面,其储存和调用的方式依照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等特点,具有了非个人的组织的特性。

此外,组织的人力资源等制度也影响到了技能承载的功能和效果。劳动者个体技能的发挥受到组织内人力资源等制度的影响,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评估、激励和惩罚会使员工的行为产生偏好,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有利于劳动者技能的发挥和成长;反之亦然。在这个意义上,组织作为技能载体的功能更加强化,其人力资源等制度则影响着技能承载和形成的效果。

概括地说,组织是技能的载体,其储存和承载的技能不是其成员所拥有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作为一个具备自身特性的载体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层面的技能运用和技能形成。不同的组织也因其类型、领域和规模的差异,在承载的技能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差异。企业和学校所承载的技能就因其性质和目标的差异而有着显著的不同。

(二)协作关系作为技能的载体

由于组织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且其边界并非完全清晰。[4]因此,多种形式的社会协作系统也承载着技能。在哈耶克看来,市场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与集中计划相比,它更有效地调动了置身于市场中的分散个体所拥有的关于特定时空之情势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市场或市场中的协作关系就是一种技能的载体。

更进一步地讲,市场协作关系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技能载体之一,单个组织也许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某个细分领域具有专长,但许多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则只有通过市场框架下的多个组织的协作才能生产和提供,手机电脑和汽车都是典型的在市场协作才能生产的产品。

作为技能载体的组织之间的社会协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市场,其他类型的社会协作也可以成为技能的载体,比如非营利的创客空间、多个机构共同参加的论坛和展览以及人们自发组成的兴趣沙龙,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超越个体和组织层面的技能。这种不同个体和组织之间的非市场性的协作关系构成了储存技能的平台,并影响了其中的技能形成过程。(www.xing528.com)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超越纯粹的市场关系的组织之间的协作对于技能和技能形成而言至关重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技能载体的异质性对于技能而言至关重要,而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协作常常并非是纯粹的市场关系。由于当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在此情况下,个体、组织或社会协作关系所承载的技能都应既能满足当下的需要,也能适应经济和产业的不断变化;由于单一类型的组织所能承载的技能是有限的,且往往具有这一类型的组织的特色和烙印,因此它们难以单独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所以,技能载体来源的异质性在今天的技能形成中格外重要。

其次,纯粹的市场协作对于技能形成而言是不充分的。由于企业间相互挖人(poaching)所带来的外部性,单纯的市场协作可能导致技能短缺,[5]而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则是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键要素,所以协调性市场经济在促进技能形成方面比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技能承载和形成的过程中,产业界和教育体系之间、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社会协作体系不容忽视。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企业界与学校系统之间的协作,是有别于同样是追求利益的企业之间的协作,参与协作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种异质性使其有可能克服纯粹的市场协作可能的局限,使得技能承载和形成具有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产业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三)制度作为技能的载体

既然不同类型的社会协作系统和契约关系能够成为储存和承载技能的载体,制度也能够成为承载技能的载体。

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制度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是在一个时期内“重复参与博弈的行为人的战略互动的一种稳定状态”,它“既是参与人持续不断的战略互动的产物,同时又稳定的独立于个体参与人的行动选择”,它既是博弈规则,也是博弈均衡。[7]在这个意义上,制度的核心仍然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协作关系,[8]当然,它必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是其所具有的一种均衡状态。因此,技能也自然也承载于协作关系的均衡状态——制度——之中。

制度承载技能的典型表现在于,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技能特征乃至水平有着显著差异。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具有较强的通适性,技能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且相互之间就业竞争激烈;在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具有更强的专用性,技能劳动力很多经由内部培训获得,相互之间的就业竞争则相对有限。[9]从更加一般的意义上讲,具有完整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它们也更有可能完成大型飞机和高铁等复杂性极高的产品的生产,而那些有制度缺陷的国家和地区的技能水平则相对较低。换句话说,只有相应的制度中才承载着那些更加高级和复杂的技能。

综上所述,技能不仅承载于个体之中,它也承载于超越个体层面的组织、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更加宏观的制度之中,而且,不仅因为个人禀赋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原因存在个体承载的技能的相互差异,组织类型、协作关系和制度的差异也会带来其所承载的技能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