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教育的若干现实问题
我们通常将职业技能看作是由个人的天然禀赋与后天学习共同塑造的、体现在个体身上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及动作特征的集合。然而,这种聚焦于个人层面的技能观对于我们理解职业教育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是不充分的,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当前职业教育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效果不佳,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甚至流于形式。多数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程度不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仍然是学校,产业界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之外。
其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学生获得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整体上仍然职业能力不足、就业质量不佳。这一问题集中的体现于一个矛盾的现象中,即一方面,中国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效较差,未能在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表明,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个体,让其具备世界顶尖的技能水平,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三,对职业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的分析不足。过去国内学界对职业教育问题的分析,更多地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尤其是课程和教学论的角度展开,其关注的焦点自然在课堂教学和课程等中微观层面,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深入剖析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系统性问题和挑战,这对于我们认识现实、解决问题提供的帮助相对有限,从而也部分地导致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www.xing528.com)
(二)聚焦个体层面的技能观及其局限
造成职业教育的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就是对技能和技能形成的过于狭隘的理解——聚焦于个体层面的技能观,当我们主要关注个体层面的技能形成时,很容易将技能形成的过程看作是纯粹个人层面的知识能力获得,并忽略技能养成所依赖的组织和制度环境,从而将不同的学习地点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仅仅当作外在于技能养成的、同质化的学习环境;实际上,职业院校和企业等不同机构及其协作并不仅是职业技能学习的外部环境,也并不仅是外在于学习过程的无关紧要的外围影响因素,而是职业技能养成和习得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协作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技能习得的过程和成效,也内嵌于技能养成与学习过程本身。对此后文将详细阐述。
在上述技能观的指导下,我们曾经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局限于其课程与教学上,以为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改善、从学校内部的微观层面进行努力就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这种认识是不充分的,它没能清晰地指出职业教育核心问题的根源,而基于这种技能观的改革措施也自然不足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个体层面理解技能和技能形成,也需要从超越个体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技能总是由具体的人来掌握的,组织和制度等社会建构如何能够承载技能呢?其实这并非天方夜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有这样的表述,“某公司的技术水平很高”或者“某国家的工人技术好”,其实描述的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或国家的技能水平。
笔者尝试在本章中阐释,在当代社会,技能与技能形成的载体并不只是劳动者个体,也可以是组织、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乃至制度;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超越个人层面的技能和技能形成的载体,并在此过程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在超越个人的层面,技能和技能形成的载体究竟有哪些?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互动关系?怎样分析不同层面的技能形成?相关发现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怎样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