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是伙伴主体借助契约设定的结果,义务必须包含于权力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如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怀揣不同的利益诉求融入职业教育办学发展过程,形成一个合作伙伴共同体——职教集团。在集团共同体中,主体间的一举一动都与其他主体间接或直接地联系着,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其他主体而独立存在。针对职教集团中校企相互间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需要在集团平台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调整集团准入条件、优化成员主体结构,以共有项目、信任协议、民主协商、责任共担等促进校企之间科研服务、技术攻关的核心合作能力提高。
(一)形成项目合作纽带,打造伙伴合作共同体
职教集团应是这样一种实体,由区域内或行业内能够分享共同利益的成员组成,包括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基于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情感来维系长期、全面的互动,强调共同的利益追求,以整体为基本单位,相互间形成有机团结、紧密联系。作为区域型职教集团,涵盖多个类型的行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与规范,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业和企业应形成一种联合,基于共同的项目展开伙伴合作,成员内部在情感和实践上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行业道德及归属感,共同标准被强烈同化为心理认同,成员之间在意识上用共同的准则和规范,在功能上深度分化。因此,职教集团就是为了实现广泛的公共利益而形成的一种载体,而内部基于项目的合作便形成了一种行业共同体。
第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促进合作共赢。利益的赢得是成员主体积极提供资源的原动力,所以,每一项资源的集聚,都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的协商沟通和理事会的集体研讨方可最终决定;每个项目的开展与实施都要做好详细规划,以确保人才培养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益都可以成为资源提供方的预期回报,这种回报预期不只是效益的增加预期,也包括投入的减少预期和单位社会声誉提升等社会效益预期。对合作项目实行伙伴式管理,以进一步促进项目伙伴共建共享资源。所谓项目式管理是一种解决跨组织冲突的方法,它可以让两个或更多的组织在实现共同项目目标时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这种关系中引入的关键因素是信任、承诺和共同愿景。信任对于信心和鼓励诚挚交流至关重要,承诺是允许技术和方法上的共同改善,共同愿景的实现取决于双方就实现共同目标达成一致。一个成功的资源共享关系的标志是公开、创新、公平、分担风险以及通过解决问题来消除矛盾。[16]
第二,以内部联盟加深行业资源整合。集团内的小共同体可以组建起行业职业教育资源联盟。这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提出的一种模式。该理论认为,行业组织作为主体间战略联盟的一种,是多个组织系统以缔约为手段而建立的行业资源共享联盟,通过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使各类主体的核心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然而行业联盟体本身存在组织松散的问题,成员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相对独立,但又有着相互间异质资源的强烈需求。基于此,联盟体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协调合作愿景、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积蓄优势职业教育资源,增强联盟组织的发展能量。联盟体合作关系的构建应当既重视实体性行业职教资源的利用,也重视无形行业职教资源的开发,与实体性行业职教资源的独占性和不可分享性不同。诸如人才和技术等隐性行业职教资源的分享,可同时增进合作双方的利益。行业教育资源联盟可通过人才交流、共同研发技术和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合作方式,来充分实现联盟内无形职业教育资源的价值。
(二)制定资源共享协议,促成伙伴间信任共识
签订资源共享协议是在伙伴主体自愿的基础上,既是对资源提供方责任义务的约束,也是对共享使用的一种规范,以形成对彼此间资源的一种依赖,待这种依赖上升为信任后,就有利于促进伙伴间资源共享的常态化运行。
第一,规范资产资源归属与使用。校企资源共享涉及集团内伙伴成员资产的重组和共用,明确的产权结构是共建共享、相互信任的基础。基于集团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集成之后,要想实现共管共用,就必须要确定资产、产权的归属问题,需要通过协议来达成共识,这就有利于资源的后续管理,也有利于调动成员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空间实训资源,除校企共建共用的实训基地外,应鼓励企业将经营类研发中心设立在集团内,使企业的部分项目经验融入学校科研和教学之中。做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政府能够“特许”集团进行“部分营利”,以经济利益吸引企业的投资与建设,并且加强校校之间的融合,凝聚企业技术服务能力,以软实力增强对企业的吸附力。(www.xing528.com)
第二,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在集团内以校企协同创新为纽带,建立校企互需的人才开发机制,组织由人力资源专家、行业学者、高技能人才构成的研究工作小组,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开展教育培训规划。为此,集团需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利用学校丰富的培训资源和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源,建立系统化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更加广泛和灵活,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训练,为人才创造学习和进步的条件,使其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真正促进双方人才的深入了解,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创新能力。
第三,促进集团内学分互认。在集团内构建学分互认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集团整体办学效益。针对集团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不均衡的状况,集团可采用“1.5+0.5+1”的学习模式[17],即学生的学习分三段进行,前一年半在本校,中间半年在企业,最后一年在集团牵头学校。在集团中实行学分互认机制,集团学校对学分进行认可和共享,已形成职教集团的共同培养优势,带动整体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在集团中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以网站专题形式共享区域人才需求信息,为集团内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以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对集团学校下一学年的招生工作也起到推动作用。
(三)建立共治共担机制,保障伙伴共享落实
职教集团的成立与运转,并不是以经济收益为共同意识,而教育也不能形成某种共识,集团内各伙伴成员也并非建立在契约或基本共识基础之上的机械团结,所以,职教集团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以强烈而持久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一种有机团结,强调伙伴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一,以换位思考形成利益共识。换位思考是集团成员合作的诚意所在。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肯定涉及资产投入,合作各方不能只顾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应尽量从合作方利益和合作后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立足长远、立足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社会效益。职业院校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效益,企业应多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力所能及地多支持职业教育,在设备投入、学生实习等多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支持。在集团内多开展成员会议,面对面谈问题、讲困惑,集思广益地解决共性与个性问题,促进成员单位形成团体意识,以使资源更易于集聚,更迫切于共享。
第二,以契约为基础形成民主管理。职教集团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组织”,内部职业教育的利益和权力格局呈现多元化特点,政府、社会、市场、行业企业和学校,还有校长、教师与学生,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伙伴合作者,契约理念就是兼顾这些伙伴主体的利益关系。政府是推动者,行业是指导者,市场是调节者,社会各方是参与者,企业是用人单位,职业院校是育人载体,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主体,但不管是实施主体还是社会参与,契约机制都反对任何一方独裁专断,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和协商,形成基于共同体的治理体系。基于伙伴契约式管理理念,职教集团的管理结构要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要兼顾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业之间的共生以及政府与学校、政府与市场、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管理需要跳出水平面,站在大职教观的视域下,全方位、立体化地把各个利益相关者逐一纳入视野,兼顾效率与公平,以进行综合性、比较性的优势判断,在不断沟通、博弈的过程中,使各方认清自己的责权利定位,最后在导向上达成一致。契约式管理可以采用委托授权方式,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补贴、政府撤资等形式,政府逐渐淡出全盘的把控与管理;契约式管理还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18]要求各个主体之间要开放、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多赢,而不是封闭、竞争、孤立、单方面受益,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全面的资源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