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基于品牌的紧密型伙伴共享结构

建设基于品牌的紧密型伙伴共享结构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职教集团是一种新型的、跨界的教育组织结构,它不同于单纯的教育部门,也不同于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一)深度整合校企资源,选择紧密共享形态第一,建立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因此,有必要明确区域型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理顺集团伙伴主体间的关系。

建设基于品牌的紧密型伙伴共享结构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职教集团是一种新型的、跨界的教育组织结构,它不同于单纯的教育部门,也不同于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一方面,作为教育组织,职教集团必须注重社会效益,要把培养高质量人才放在首位,不能以营利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职教集团作为这种特殊产业的组织形式,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兼顾行业企业成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职教集团存在的基础,而经济效益是职教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针对职教集团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的困境,需要改革并完善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强调社会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以促进校企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深度,创新集团合作共享实践与品牌。

(一)深度整合校企资源,选择紧密共享形态

第一,建立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采取的是公司制发展模式,实行的是股份制产权形式,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各投资主体按照投资份额或按集团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行使对集团经营项目的决策权,集团内的日常经营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负责,为保证集团公司的职业教育特性,将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引入企业监事会,以实现对集团运营是否符合受教育者利益的监察督导。这种类型的职教集团能够在运转过程中使参与各方实现各自的目标,比如,行业希望供应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企业追求高额利润以及稳定的高技能劳动力储备,院校期望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接轨、学生培养符合岗位需要、企业供应技术师资,政府希冀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科研机构渴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形成产品、发展成品牌等,不同主体均对各自的目标“求需若渴”,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种集团发展模式,一方面将社会中散点分布的产学研合作转化为长效性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参与主体通过信息不完全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化成基于集团信息平台的内部聚焦交易,从而大大降低了解决产业链、教学链、利益链“三链融合”的成本,同时还解决了各方参与投资组建这类职教集团的动力源问题,使该集团的成立成为各方自愿甚至是迫切希望的事。

第二,建立社团法人型职教集团。社团法人型职教集团是一种新型的集团化办学思路,其在促进职业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进程中,主要体现在对参与各方的利益协调功能,其与创建了独立组织的联盟型职教集团有些许类似,不同的是其具备法人资格,并且内部产权十分明晰,参与主体对集团的控制与管理需要通过股东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来行使,对其他权利的行使主要是通过成员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行为来实现,但是集团不能够从事任何营利性质的经营活动,而集团会员必须在50个以上,这一方面能吸收大型、骨干企业加入,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另外,《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有过相关说明,社团法人可以主办经营性的企业,并且可以在经营中实现部分盈利。鉴于社团法人的公益性质,国家对于其主办的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的税费通常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参与成员如果是这个集团公司的投资者之一,那么就能间接地拥有这项优惠,并且可以依法得到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如此来讲,社团法人型职教集团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教育企业来实现“三链融合”,其中,职教集团作为“三链融合”的平台,而所成立的企业则成为“三链融合”的抓手,由于这个平台成立的门槛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各组建方基于平台的谈判成本也会比较低。[13]从另一种角度看,即使基于集团平台不成立职业教育企业,也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项目,用签订契约的方式,将成员主体联系在一起,同样可以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校企资源的整合共享。

(二)构建独立法人机构,促进集团实体化运转

第一,理顺伙伴主体间关系。以区域型职教集团为例。目前来看,区域型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法人组成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组织,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集团的一切操作规范的法定有效性都需要通过某个成员单位的法人地位来实现,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也难以界定职教集团所承担的责任,导致运作的随意性。因此,有必要明确区域型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理顺集团伙伴主体间的关系。一是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形成共享意识。组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有分工地为本地区行业产业服务,实现职教集团与行业的全面合作,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为行业提供与生产链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员工的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使集团内伙伴成员原有的无利益关系、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转变为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二是明确集团委员会的作为,保障共享运行。集团委员会应通过立法或完善相关制度的手段,明确区域型职教集团办学的目的、组成、职能,明确牵头单位、成员学校、成员企业、行业协会、有关研究机构等不同伙伴主体在集团运行中的权利与义务,理顺多元伙伴主体关系,确保各成员主体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集团委员会在集团运作中应充分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明确集团运作程序,科学地制定集团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分配集团项目任务,制定科学的职教集团运行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案,及时检查监督项目完成质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集团奖励或提供专项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二,对集团进行经营式管理。管理即是组合,经营性管理相对于生产性管理而产生,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市场作为导向并主动适应市场的一种理念,其实质是依据外部需求来进行供给侧的资源重新配置,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职教集团的经营式管理是集团经营者通过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成员主体的使用效率来促进教育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非常重视外部投入与产出、消耗与获得的内部经济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效益。传统的事业性教育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教育目的为终极目标,而经营性管理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从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效能管理是职教集团管理追求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效能。总之,按照“改革、开放、盘活”的思想,增强经营性教育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生均成本、规模效益等,是职教集团管理者应该加强的。

第三,探索组建股份制集团。可以在集团内实行产权重组,重组后的职教集团将形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实体,进而对该集团内的人、财、物进行全方位的统一协调、合理配比,以做到资源的互补与共建共享,职业院校和集团内其他主体之间也将重新形成基于产权占有权限不同或全资、控股或参股的密切关系。职业院校和企业等集团伙伴主体应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组织实体,建立政校行企一体化的股份制合作组织,将职教集团内校企双方或多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此推动产教的深度对话与互动。(www.xing528.com)

(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多层管理模式

其一,明确内部利益分配,保障共享关系的形成。很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或企业加入集团的目的是为获取比其未加入时更好的发展利益,否则会增加其脱离集团的离心力。职教集团利益分配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弹性的契约设计,在不损害各伙伴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不仅要促进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还要引入经济成本的概念,即按比例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按效益提取职工工资总额,按需求扩大办学规模,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状态。[14]根据各伙伴成员所处的生长发展环境的不同,来分门别类地设定一系列考核指标,定期对成员主体的运行绩效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决定最终利益分配的依据;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及产学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通过引产注资、专利加盟、技术入股、项目合作、人才交互等手段的校企合作路径,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解决集团中的经营问题,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

其二,遵循社会交换原则,保证共享关系长效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等,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于同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为例,其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我国职教集团的发展思路提供了借鉴,即通过构建社会伙伴关系的合作形态,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的合作。社会性是社会伙伴关系的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社会伙伴关系的成立与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交换原则。社会交换是某种所属从甲自愿地转移到乙以达到换取的目的,是一种基于自我利益的交换活动,所以,集团内各成员伙伴的利益实现是自我利益+他我利益的双重赢取,否则集团合作关系将难以长效维持。回顾校企合作的发展,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获益不理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社会到来,企业需要认识到内部知识的供应已成为发展的局限,必须寻求生产价值链上的合作,如政府、联盟企业、竞争对手、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强化产学间的知识转移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也需要认识到改革的时效性,必须要突破传统技术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力量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以弥补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促进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相协调。

其三,建立多层次伙伴关系,促进合作项目成效性。职教集团作为一个多元伙伴主体合作的大平台,特别是区域型职教集团,内部不光是某个行业的学校和企业,而是分属于多个行业,几乎涵盖本地区所有产业所覆盖的学校和企业,若以集团整体来进行对接,很是困难与混乱。所以,需要以行业或产业来划分,不以一所学校去对接,而以多所学校同类专业去对接,即把集团内同类专业、同类企业整合起来,以群体形式在集团内进行接轨,并基于某些项目来建立小群体间的关系,以项目促进产教对话与融合。尽管多层次的人员和各自联系的部门会随着不同项目的合作关系而变化,但在多层次的组织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校企建立长效合作的关键。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向后延伸到供应链并且跟随同样的进程,促进不同组织层次的参与,但是必须在尽量高的层次启动,以确保建立信任之前得到坚定的支持。[15]

(四)推行现代学徒模式,突出集团特色品牌

首先,发扬“师徒传承”。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艺授受”,作为职业教育内容的“技艺”包括“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在集团内以专业群为单位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师徒传承”“师带徒”的鲜活性与实用性,是书本知识难以比拟的。但学徒制的开展并非适用于每个企业,它对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大中型企业且有一定技术支撑,才有足够的力量来开展学徒培养培训。集团内一般都有区域或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其中遴选出一批有条件开展学徒制合作培养的对象,进行专门的“教育型企业”认定,以促进以集团为平台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推动师徒传承的技术质量提高。

其次,促进“文化接轨”。企业文化一般有四大层面,即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文化上的共识为集团凝聚力的提升提供了土壤,也为共享资源提供了意识上的和谐环境,促进集团特色教育品牌的形成。引入企业生产线管理,促进集团内校企文化的对接。集团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应营造具有工作氛围的教学环境,打造成生产性实习车间,在实践性教学中推行企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与企业要求一致,学生在技能和文化上均能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引入企业评价和管理制度,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评价是衡量合作办学、合作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更是集团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此外,集团应在跟踪调查毕业生信息、定期收集企业反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企业专家以及毕业生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应对,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