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困境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困境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不仅要促进两个不同主体走在一起,还负责组织资源的整理。这是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掣肘因素,严重地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又不肯放弃眼前利益,而企业多是追逐可视利益的组织,学校不愿对企业进行实质性资源投入,企业得不到理想收益,合作热情便逐渐冷却。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困境

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重要主体,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双方合作程度不断加深,相互间的异质资源依赖程度不断攀升,但在共享环境、共享广度、共享深度、共享机制等方面的摩擦也时有发生。

(一)共享环境:校企资源整合缺乏有效氛围

一是政府推动资源整合作用失位。资源整合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打破职业教育主体之间的现有界限,通过集聚和分配整合,统一筹划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育信息等资源的分配与使用,与行业、企业、社会共同享用,且共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不仅要促进两个不同主体走在一起,还负责组织资源的整理。目前来看,所谓的整合还停留在旧资源的盘活,没有进行再加工和精加工,在政策作为上远未达到校企资源共享所要求的良好环境。二是校企资源共享无位。学校和企业在资源的整合共享中缺乏纽带与平台,单校对单企的1+1合作感觉压力很大。大型国企或龙头企业,本身规模大、实力强,可能合作压力相对小一些,但大型企业毕竟是少数,诸如江浙一带,大部分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局限于一对一合作,他们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安排不开,而且自身技术、信息等资源也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拿出资源来共享,而且从长远来看,单个企业也难以提供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就业岗位。虽然有成立某种形式的校企联盟,但也是职教资源的重复建设,受益范围较小。如现有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大部分都是“独立分散式”的,各资源之间缺乏统一的技术凝聚,共享稳定性差,同一资源在多个单位重复建设,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资源库之间也无法实现互通有无,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校企之间理想的资源共享,应该是实现一种基于区域范围,甚至国家范围、国际上的大共享,并不是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校与企的一对一的对接终归太过狭隘,并且对于行业产业的普适性比较差,不利于迁移与借鉴。

(二)共享广度:校企资源共享面有待拓宽

校企之间参与共享的资源大部分还是硬件设施、常规资源,技术层面软资源的参与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主体权利义务的边界不明确。就实习实训而言,职业院校需要的是具有技术含量、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技术岗位,来帮助学生全面训练以掌握系统的技术技能,但问题是,企业不愿提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做实训,更不愿提供全套的岗位技术。企业以生产为主业、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岗位都要服从生产和营利的需要,因此,企业在实训场地的提供上,主要是提供一些低端技术生产岗位的场地,甚至有些企业会把技术含量极少的岗位专门让学生以训练的名义上岗操作,通过低酬劳从中赚取利润,这些都与职业院校对企业需求的目标恰恰相反。就课程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就业后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这些内容很大一部分只有企业内充分了解岗位情况的人员才能全面掌握,这些人员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必要补充,但企业提供理想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时间和精力不允许,高素质的企业技术人员才能对学校教学提供帮助,但这样的技术骨干必然会把大量精力用于企业管理与发展,虽然学校通过弹性时间安排能够得到这些人员的暂时帮助,但让他们用较多时间去教学则有一定难度。二是技术或技能专利保护,学校最需要企业人员提供的关键技术和技能可能就是企业处于竞争需要而必须保密的内容,企业师傅个人很难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www.xing528.com)

(三)共享深度:校企资源融合共享浮于表面

一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部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希望企业能够走在前面,起到主导作用,但现实中,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还面临很大阻力。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追求是经济利益,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不管是半工半读还是工学结合,企业在合作中除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某些利益外,基本得不到其他切实的好处,一些企业还担心接收学生实习会影响到生产,再加上企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内涵不甚了解,未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的贡献。这是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掣肘因素,严重地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二是共享收益分配不明晰。校企利益共同点还未形成,资源共享之后,对于院校而言,可以提高本校的教学、管理等综合实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出口渠道拓宽,获得较大收益;对企业而言,企业最关心的是能否获得更优秀的劳动力,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是否有新的价值提升,是否具备胜任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合作学校是否有能力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困惑等。[4]这些问题还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收益也不确定。三是校企双方缺乏依赖性信任。校企之间对合作培养、合作生产的认识还存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偏安一隅与全局规划的矛盾,不少企业还认为办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和企业尚缺乏理智而成熟的“合作教育、优势共享”理念导向。作为校方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尝试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合作育人质量,做到培养目标基于需求、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使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共享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四)共享机制:校企资源共享尚未形成双向流动

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享未实现纵深发展,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未建立资源的双向获取机制。一是校企间的松散型合作。实训交流方式不当,学生实习时间短,来不及掌握实践内容,企业也未配专门工程师指导学生,学生很难从企业获取实用资源;同样,学校丰富的资源也没能通过学生或其他方式带给企业。人才共同开发机制不良,在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向、规模、层次、内容等方面仍是以各自为中心,造成学校学生不了解生产和市场,企业人才缺乏思想体系和理论知识;同时,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单位或本行业,致使人才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合作中学校“假热”。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又不肯放弃眼前利益,而企业多是追逐可视利益的组织,学校不愿对企业进行实质性资源投入,企业得不到理想收益,合作热情便逐渐冷却。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在合作共享中,主要是通过设立学生奖学金、赠予学校实训设备来参与,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处于学校单方主导的合作形式,对于人才“校企共育”的追求仍有一定差距。在顶岗实习方面,供给的工种比较单一,多工种轮调的实训还比较困难,再加上岗位作业的实效性欠缺,以至于实习实训的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存在一定落差,参与合作的动力也随之下降。若实用技术都有所保留,还何谈核心技术的双向流动互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