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社会学中,“机制”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在多种因素刺激下能良好地发挥作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把企业与员工、社区、学校看成两个能发生映射关系的主体集合,则这两个集合的合作机制是指合作主体间的互动方式与联系路径。以下是企业在与职业教育其他主体聚合关系中形成的利益机制、交往机制、组织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一)互惠性的利益机制
利益,按《辞海》的解释就是好处。它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按时间来划分,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产生效果来划分,有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按需求来划分,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按学科观点来划分,有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按主体构成来划分,有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而互惠,就牵扯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主体的利益,它是一种通过对双方或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实现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引导与控制。利益机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形成企业与学校、社区政府和行业部门共同合作的关键所在。
企业与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合作供给,最大的好处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集中与聚合,以促进并实现五方面的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对接生涯指导,此外,还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这种关乎切身利益的合作机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教育资源投入的资金压力,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和不同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可以通过组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Kearns指出:“如果职业教育提供者采取策略在当地的社区中开发社会资本的话,他们不仅为社区做出贡献,自己也会从中获益。这些利益可能包括生源增多,教学质量提高,为企业减少与毕业生的技能磨合期,从而为企业提供发展需要的更多资本。”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作为社区成员组织把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集聚起来,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导向,但是可以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种利益妥协或是形成一种价值糅合。首先是政府。政府作为公民权利让渡的产物,对于保障公民权利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调控中负有资源供应、制度建设、监督协调、调配管理等职责,“校企合作”或“政校行企合作”既有利于政府获得资源调配的政治合法性,也有利于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权益的实现。其次是学校。诸如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执行主体,多主体组织资源供给不仅有利于实现校内、校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更多的资源参与到职业教育全过程,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效率和效益。其三是企业。企业作为人才接收方,优质且有规模保障的人才供应可以为企业提供人力储备和智力支撑,缩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行业协会之类的社会团体通过供给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实现校企等多元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职业发展引导,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降低人才选聘的成本和人力选拔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其四是受教育者、这里所讲的受教育者“学生”区别于传统理解的在校生,它包括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利益群体。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需要,从而个人的受教育成本、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也可以得到最优质的保障。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毕业后或结业后的回馈亦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供给,可以理解为一种反哺形式的供给,所以个人参与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也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良好回报社会的榜样。其五是产业。产业市场作为一个包含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通过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崇技尚艺、尊重人才的带动效应,并且对于在全社会建立起正确的人才价值观、职业选择观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长效性的交往机制
交往机制,是企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的途径,既涉及各个独立主体之间资源、信息、知识的分享与交换,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企业通过与行业特色对接的学校、与外部机构之间、与产业劳动市场的连续性交往,从而使各个主体达成长效性的互动关系。(www.xing528.com)
交往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广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它体现了个体、社会群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交往关系的维持需要遵循四大原则:一是平等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要有对等的投入与付出,企业、职业院校和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所需要的东西要与对方能满足的东西对等,不能一边多一边少,一方有利可图一方不断亏损。二是包容性。即交往方不要斤斤计较,要以开阔的胸怀给予合作方肯定,避免因小事伤害感情造成得来不易关系的破裂。三是互利性。企业与各利益主体能开始交往关系的前提是有可以共享的资源,目的是自己能受惠于交换得来的资源,比如资金、设备、设施、人员、技术、信息、知识、社会资本等。四是信用性。企业在与各利益主体交往中由于协议规定不明确真相揭露延时性等缘故可能会产生矛盾或冲突,而矛盾或冲突无法解决的根源就在与双方存在信任危机,可以说,没有信用的交往,将延缓合作进程与合作期限。
企业要与服务对象形成“长效性”的交往关系,既是体现其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其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性的互动关系,一要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使企业内外部产生积极的互动,在内外部相互关爱与支持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互动动力;二要提供频繁的交往机会,通过不同维度的活动开展增强联系,通过保持关注产生交往需要;三要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在交往过程中根据计划适当调整角色定位,企业在服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服务者,还是支持者、促进者和管理者;四要建立多元的交往关系,如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老板和员工的交往、企业和政府的交往等;五要处理矛盾的冲突关系,在承认各主体需求差异的前提下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解决矛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追求,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实习实训的机会,并且通过借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社区伙伴等关系网建立的社会资本,邀请社会中技术师傅、高技能人才为学生面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三)有效性的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术语,简单来说,它是使事情有序运行起来的条条框框,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行动准则,它明确了企业与其他合作对象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部门或组织的职权和职责。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组织机制一般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于原则规定,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特点,确定企业开展活动的原则、方针和主要指标。如已经完成资本积累的老企业以捐款为主服务职业教育;成立不久的互联网企业以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建设微课资源库;垄断性企业通过与政府签订协议帮助政府完成国民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二,关于职能分析和设计规定,规定企业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和工作。如人力资源部规划今年人才培养方案、市场部寻找合作院校、研发部开发技术项目、财会部做出拨款预算等。第三,关于联络方式,相互联络人员的指定,联络平台的沟通、协调人员的确定等。第四,关于管理规范,指规范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方法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奖惩,对表现积极的人员给予鼓励,对出现贪污的事情惩罚对待等。第五,关于反馈和改良,将运行过程中的表现反馈回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上述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正。
当然,企业的组织机制是否生效还要看其外部合作对象的态度。即使是力量薄弱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做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做出积极反馈,调整自己的诉求,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参与过程强调协同合作、双方获益,注重满足当地需求,促进区域发展,为个体、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