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世界发生重大变化。1914年,奥国皇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萨拉热窝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次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战争的一方是同盟国(由德、奥、意组成),另一方为协约国(由英、法、俄组成,后又有美国、中国等国参加),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告终。战前经贸活动和战争活动加强了外语教学。同盟国方面的语言状况是德奥两国都使用德语,意国使用意大利语;协约国方面使用的是英语、法语、俄语,还有汉语。
另一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发端、发展过程和结果都是人们所共知的,这里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战争期间一切活动主要为军事服务,外语教学也不例外。举例来说,美国政府战时开办许多军队外语训练班,并由此研究许多外语教学法,例如刺激—反应论为基础的强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连同其他教学方法开辟了外语教学的新途径。主要的教学方法分别叙述如下:
语法—翻译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可以上溯到希腊语、拉丁语的教学时期。这种方法强调记忆语法规则、词构成规则;关注外语、母语两种语言的句子、段落的翻译及难点的讲解等。这种方法主要着眼点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外语句子、段落、文章(语篇),不考虑如何说外语,也没有听力上的训练。但这种方法也有其优点,在培养学生阅读书面语的能力方面大有帮助;对培养书面语翻译人才也有好处。
听说法。这一方法跟上述语法—翻译法形成两个极端。听说法以句型练习为基础,把一种语言(例如英语)归纳出若干种句型,让学生反复听说,反复练习。这种方法强调口语技能、记忆技巧、句型联系或结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开口就来的程度,实际运用此法时,根据当时情景填入适当词语便可。我国一时期出现的《灵格风英语900句》就是实践听说法的一种教材。
听说法还跟语音实验室的出现和发展有关。语音实验室有各种声学设备,可以进行录音,为进行听说训练提供物质条件。听说法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有很大帮助,使学生掌握一部分自然语言。但缺点也很明显,学习方法机械,枯燥乏味。
意念—功能大纲教学法。意念一般涉及时间、空间、运动等普遍性的主题,特殊的意念主要涉及像旅行、体育活动、工作等主题。特殊意念与讲话时的题目有关,它是由谈话题目决定的词汇项目。“功能”这一术语指的是话语的社会目的,也就是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使用语言交际的目的和场合以及运用语言的变体也不同,学生是外语学习中的主体,学习外语要掌握运用语言对意念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教学的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早些时候我国出版的金斯伯里(R.Kingsbury)等编写的《跟我学》就是功能教学法教材。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以外,我国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词典还介绍了若干种外语教学方法,如直接教学法、自觉对比法、视听教学法、自觉实践法和认知教学法等。以下再简述人们不太熟悉的几种外语教学方法:
群体学习法(有的书叫做“团体语言学习法”)。这种方法是C.卡伦首创的集体学习语言的学习方法。此法的核心思想是教学活动的所有成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师生关系,而是顾问和学生的关系。通过集体辅导,使害羞畏难的学生解除心理负担,教师以辅导员的姿态出现把学生的话翻译成外语,然后学生之间用外语复述教师所说的话。这需要首先了解学生想学什么,然后负责传授所需要的知识,管理和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还要负责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口语角”、“网络”环境)。这种方法的主要技巧在于咨询反应,在于老师尽可能理解学生。双语教学支持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借此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宽松环境学习法(有的书叫做“暗示教学法”)。这种方法是保加利亚的罗佐诺夫首创的。此法的要义是要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自然地学习外语,就像母语的学习那样,健全的人都可以自然地学好母语口语,不一定刻意地去学习。在这里,无意识的学习和有意识的学习一样重要。当然,能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不等于能运用该语言写好文章,后者较前者更显复杂,需要另外进行专门的训练与锻炼。但据另外材料显示,“这个方法的支持者们宣称,在暗示教学课程(即“宽松环境学习法”--引者注)学习中,学生在60个学时内能够掌握2000个单词”,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沉默法。这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是C.盖提诺创立的。此法颇为新奇,主张用沉默教学。这里所说的沉默,是指老师并不为学生提供母语的说话模式,让学生模仿,而是更多地依据沉默的线索尽可能地诱发学生用外语讲话。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反应持中立和非评价的态度,避免赞扬或责备学生。此法当然不宜多用,否则教师成为哑巴老师。但它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也包含着诸多的心理因素,诸如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等内容。(www.xing528.com)
自然教学法。此法认为语言习得过程是在交际情景和语言使用中无意识地获得的过程,故曰自然。课堂的重点是理解,在课堂之初,并不期望学生能够用目标语言表达思想,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要鼓励(而不是强迫)学生用单个的单词,最终用更长的话语作出反应。另一点是此法并不强调形式语法的学习,要学习的话,那也仅局限在家庭作业和书面语法练习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呈现给学生可理解的、有趣的内容,但不进行语法形式的操练。
外语教学法很多,综合来看,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长处,但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因而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来说,要综合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双语教学中也应遵循这条原则。
国外现代的外语教学不再是教授希腊语、拉丁语,而是教授现代语言。现代语言主要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19世纪后,西欧各国现代语言教学逐渐发展,至今仍继续这种趋势,不过在欧盟内部情况有所变化。
20世纪50年代,法国、原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筹建西欧共同市场过程中,达成原则协议,要求在欧洲实现“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建立欧洲联盟。
据傅荣、王克非说,欧盟的语言状况是“4亿9千多万欧盟公民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讲60余种语言。”主要语言是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希腊语、葡萄牙语、瑞典语、丹麦语和芬兰语。英语在欧盟中的使用率最高,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51%,德语次之,占32%,法语再次之,占26%。
欧盟各国普遍重视外语教学、外语教育,欧盟确定的目标是今后每个欧洲人至少会两门外语。除了一般的外语教学以外,他们认为学习小语种也会带来经济好处,甚至有的欧盟专家认为:发展小语种,可以振兴一个国家;掌握了小语种,就容易就业,薪酬也比较高。欧洲很多大学还开设东亚系,教授汉语、日语及朝鲜语,设立非洲系,教授主要的非洲语言。据《环球时报》报道,欧洲遍布大小城镇的业余大学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小语种培训。位于汉诺威的一座业余大学就设有20多个小语种,每周一次课,为期15周,学费只有80欧元。小语种还包括像匈牙利语、捷克语这样的语言。
在今天的欧盟各国,外语教学还扩展到中小学校。外语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有近1/2的初中生会讲2门以上欧洲语言。大多数欧盟国家中学阶段的外语必修课时已经占各科总课时的10%~15%,在卢森堡甚至高达34%,最低的是波兰,也超过了9%。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欧洲的外语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其普及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欧洲国家将语言跟民族团结紧密联系在一起,欧洲人常常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而单语国家(或者基本上是单语国家),如爱尔兰,即使普遍使用英语,但他们决不放弃爱尔兰语。另一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谋求结盟,他们意识到,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尤其是中小国家,倘若要跟美国相抗衡,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做到在政治上跟美国平起平坐,只有统一的力量、共同的声音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可能。因此,交流和互相支持必不可少,外语学习因而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加强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还能够给经济带来发展的契机。大量外语人才有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爱尔兰就是很好的范例。由于地理原因,爱尔兰国内通晓英语的人较多,这就为服务外包行业创造了发展的机会,该国因此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文化方面,教好外语、学好外语,就是掌握了解一种新文化的钥匙;而学习的过程,也是了解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各种文化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可以达到多赢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国家普遍重视外语教育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