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及教学模式创新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及教学模式创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员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等广泛内容。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对推进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印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项目,印度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与20多个国家进行学者互派。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及教学模式创新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员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等广泛内容。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多种办学模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联邦发展中国家,享有“中世纪世界大学”美誉。近代,由于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被深深地打上了英国传统高等教育烙印。19世纪50年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印度高等教育,除了移植以英国为首的欧洲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外别无选择。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54年颁布了《伍德教育急件》,确立了仿效英国的印度近代学制的建立。这是印度这个曾经荣耀于世的文明古国在面对近代文化政治入侵时,或被动或主动地为自己谋求的文化存留之策。《伍德教育急件》影响了印度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如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制度、中学后教育结构、大学的宗旨等。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印度拥有一个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在印度高等教育系统中,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既有学术型机构,也有专业教育机构:既有正规教育机构,也有非正规教育机构。这一巨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既适应了印度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需要提供了高度专业化的培训。由于近10多年来印度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独立前相比,到2006年印度的大学数量增长了18倍,学院数量增长了35倍,学生人数增长超过了10倍,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已达17973所,受教育人学人数已达1048.1万人,规模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位列世界第三。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对推进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印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2005年,已有26所私立附属学院(Affiliated College)脱离了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大学,其中有许多甚至在不同的邦设有多所分校。2006年印度政府开始允许外资直接投入高等教育,以及准许外国大学在印度设立学校,以至于全印度目前在私立附属学院或私立大学就学的大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30%以上。当然,印度独立后并没有废除或弱化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印度的高等教育大力推行英语授课和科研,为其高等教育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便利的语言优势。

(二)开展多种渠道的国际化科研文化交流与合作

早在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就已深刻认识到,只有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技术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才有机会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实现社会经济政治的长足发展。因此,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国内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印度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和科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知名高等教育机构都有联系,尤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收国外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6所IT技术学院与6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德里分校开展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等形式的合作。孟买分校十分注重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学科建设,如在人类环境工程学工业设计、粉末冶金学和太阳能领域与俄罗斯合作;在海岸工程学、运输工程学和城市规划建筑领域与英国合作,这些合作使孟买分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坎普尔分校就利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吸引了很多教师从国外来坎普尔,或长期任教,或做几年的短期教研工作。

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印度海外教育促进委员会(COPIEA),积极与世界许多国家和组织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教育。一些外国大学已经开始把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带入印度,通过留学、代理服务、联合办学以及虚拟大学等模式向印度提供教育服务。大学拨款委员会在大学系统内实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交流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印度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与20多个国家进行学者互派。另外,每年都会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代表团来印度,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科威特、柬埔寨、纳米比亚、芬兰等,其范围几乎覆盖所有大洲。同时,印度政府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还建立了学科的双边交流合作关系,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语言文学等领域。大学拨款委员会还为大学教师、校长和委员会成员提供经费,资助他们参加国际会议,以拓展他们的知识,促进研究、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机制。(www.xing528.com)

(三)鼓励学生进行跨国流动

学生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只有极少数上层阶级才能负担孩子留学国外的高额费用。随着经济自由化政策的推行,使得一个新的阶级--印度中产阶级开始萌发,并且其数量不断增长,有能力留学国外的学生数量也快速增长。例如,1990~1999年这10年间,在美国的印度留学生增长了46%。印度政府制定了多项措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改善本国学生的整体素质,促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在印度现有的留学生中有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国际学生在国家间自由流动,在印度的第十个五年(2002~2006)计划期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印度海外高等教育项目》(PIHEAD),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大学拨款委员会已经开始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以吸引国际学生并且促进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向国外的扩张。许多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发展导致学生流动的增加,一些准大学、中央大学以及开放大学,都开始建立高质量的国外分校。根据印度大学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虽然在印度学习的国际学生与1993~1994年度相比,在2000~2001年度有所下降,从13707名下降到7791,但是在国外求学的印度学生数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

(四)以政策法规为依托保障高等国际化教育的长足发展

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来促进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印度政府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自己长期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策略。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印度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从而为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印度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改革年代。1966年印度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印度教育发展20年远景规划报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报告明确提出创办高级研究中心和少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1968年颁布的具有法律依据的《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1978年人民党公布的《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计划,1979年公布了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教育政策草案》。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印度也不例外。1985年,联邦教育部提交了一份《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该报告旨在反映印度教育现状,引起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次年,印度政府又公布了经议会通过的以追求教育优质和教育机会平等为主导思想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细则》,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很大影响。就拿教育经费来说,印度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比例。印度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一五”规划期间仅为1.4亿卢比,而在“十五”规划期间,印度中央政府将对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投入调整为862.2亿卢比,增幅之大可见一斑。在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2007~2012),政府计划把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由0.43%提高到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