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华
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即现在的天津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个军医院。一八六一年,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后,英国驻屯军在现津港公路港口设了一个随军医疗所,后来医疗所随军进驻天津市,在法租界紫竹林一带盖了一所平房作为门诊部,并在它的旁边建了一个小教堂。这时门诊部除给外国驻军和在津的外国人看病外,也接待中国人,外国的新医术从此在天津开始传播。由于西医疗效较之中医来得快,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而外国医生便有机会与中国社会建立直接联系,结交官僚、买办、商人,而且在治病的同时进行传教活动,扩大教会的势力,使病人在痊愈后,身心均蒙“拯治”。另外这时天津港停泊的外国商船日益增多,为了船员看病,有必要将医院办成永久性的,英国驻津军队遂于一八六八年将医院的主管权转交给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同年十二月一日,这所医院改称“基督教伦敦会医院”。医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当地官僚、绅商、买办捐助及向病人劝募维持。
一八七九年三月,英国伦敦会派遣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jie)大夫由汉口来津接办和主持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医院。马根济是英国人,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曾做过教会的长老。马根济在十五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在一个商人的事务所里当职员,并积极参加教会的活动,以后进入医科学校读书,以期作一个行医布道的传教士。他毕业后,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派来中国,先在汉口教会医院当医生,同时进行传教活动。到天津以后,他看到由于医院设备与基金匮乏,致使院务工作进展缓慢,于是上呈直隶总督李鸿章,恳求援助,以便增加设备,扩充业务。这时,李鸿章的妻子身染重疾,经许多医官诊治均告无策,后被马大夫治愈,由此李鸿章对其大加赞赏,并为其倡导醵集基金。一些官僚、商人、买办纷纷捐款,官方捐地。一八八〇年新院建成,十二月一日正式开业,李鸿章主持开幕仪式,三百七十多人参加了开幕典礼。医院大厅悬挂着李鸿章手书的楹对,其中一句是“有治人,有治法,不妨中外一家”。
医院设有头等病房为地方权贵及家属服务,在病人痊愈后,医院索取高额医药费并劝患者募捐。医院把大地下室作为三等半费病房,一大间病房可容纳三十多张病床,病人伙食粗糙,医药有限,很难达到治疗的要求,然而对外则宣传每年施舍救济了多少多少人,以显示其“博施济众”的宗旨。马根济认为仅仅解除病人身体的痛苦是不够的,还要拯救每个人的灵魂,医院是传播福音的阵地。他在治病的同时还向病人宣传基督福音,使大多数病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有的受洗而成为基督徒。
随着病人的日趋增多,马根济感到一个人无法承担浩繁的医务工作,遂决定成立医学校,教授西洋医术,培养中国的西医人材。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于一八八一年在天津创办了医学馆(一八九三年改名为北洋医学堂,后又改为海军医学堂),马根济亲自任教,一八八四年十月第一班六名学生肄业。
一八八八年三月马根济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马根济去世后,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先后派一些人来津主持院务,他们是:
罗伯茨(Fredrich Charles Roberts)1888年—1894年
史密斯(Geoge Purves Smith)1894年—1906年
伍德(Thomas Rirk wood)1907年—1912年
皮克(Ernest Cromwe ll Peake)1912年—1914年
法林(Sewell S Mc Far line)1914年—1916年(www.xing528.com)
皮克(Ernest Cromwell Peake)1916—1922年
斯塔克利(Edwazd Joseph Stuckey)1922年—1934年
赖特(John Howard wright)1934年—1936年
斯塔克利(Edward Joseph Stuckey)1936年—1938年
利德尔(Robert Victor Liddell)1938年
格雷厄姆(Keith I Graham)1939年
米利奇(G.W.Milledge)1940年
从一九一三年起,医院有了第一位华人院长——雷振汉大夫,到一九三四年病故前,他一直担任院长职务。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至一九五三年由雷振汉之子雷爱德任院长。
在马根济死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医疗设备残缺,病人多,诊室和病床少,卫生条件差,医院亟待改进。一九一一年,伦敦会决定筹划劝募基金,聘请中外人士组成委员会,以英国领事为主席筹划新院建筑事宜。经由法租界工部局赞助将旧房屋全部拆毁,本市外商洋行,如德士古、怡和、美古绅、西门子和颐中等捐助了全部基金。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八日,在院长齐德义擘划下修建的新医院大厦宣告落成。为表彰马根济大夫所做的贡献,“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医院”更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同年又建成了男护士楼。一九二八年,以伦敦会捐赠之款建成两座医师住宅楼;一九三〇年大厦北楼落成;一九三一年加建了后三楼;一九三五年医院大厦南楼落成。新楼完工,医院规模扩大了,医疗设备日臻完善。一九三三年,根据各地医院的趋势,逐渐将男护士改为女护士,并加强了对护士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九二九年医院附设了护士学校,一九三七年在护士学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学校以“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名义向政府申请立案。自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天津解放时,共有十六届毕业生,一百四十八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医院。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医院开始接受伤兵、难民,并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一九四〇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院被日本人占据改为“同仁会天津诊疗班”,这时,一些老职工和医护人员纷纷离职。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卫生局接管了医院,改名“临时第一医院”。同年十二月一日归还伦敦会,恢复了“马大夫纪念医院”的旧名。日本侵略者统治的三年中,医疗设备遭到极大的破坏,为此联合国救济总署赠予了一些医疗器械及药品,在全体职工及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医院逐渐恢复了旧观。
一九五三年,院长雷爱德顺应形势的发展,将医院交由国家管理,更名为“天津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