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氏家世及其转变:徽州婺源到天津的历程

周氏家世及其转变:徽州婺源到天津的历程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周氏家谱及有关史料所记,秋浦周氏祖居徽州婺源,大约是在唐高宗时,为避武氏乱,始迁建德。后来,周家刻印周馥的文集使用谥号,名为《周悫慎公全集》。周氏这个官宦之家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周学熙是关键人物。周氏祖辈原籍安徽,定居建德,而自周馥步入宦途之后,先后旅居青岛、天津、北京。光绪三十二年周学海病故,终年五十一岁。如果留在扬州,继承周家的“生业”,那就是经营盐业。

周氏家世及其转变:徽州婺源到天津的历程

周叔弢先生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七月诞生于江苏扬州。周氏原籍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当年,全国有三个建德县,安徽建德一度更名秋浦,叔弢先生早年即以秋浦为别号,花甲以后,则以弢翁为号。

据周氏家谱及有关史料所记,秋浦周氏祖居徽州婺源(今划入江西),大约是在唐高宗时,为避武氏乱,始迁建德。叔弢先生的六世祖周繇,咸通进士,有文名,与许裳、郑谷等被时人誉为“咸通十哲”,并有“诗禅”之谓,我国文坛上的“池州文学”就是从他们这个时候兴起来的。而自周繇之后,五世祖文元、四世祖礼傛,高祖乐鸣、曾祖光德,则夙守耕读,从事农商,在家族中已没有仕官显宦,一直传到叔弢先生的祖父周玉山,才又重踏宦途。

周玉山,名馥,字兰溪,奋跡畎亩,起于寒素,清朝中末期,入李鸿章戎幕,后来官至两江(江苏、浙江)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位列封疆,清史有传。清末民初,周馥优游林下,寓居天津杨桥旧庐,以读书、撰文娱怀遣日,终年八十五岁。时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清王朝覆亡已十载,而末代皇帝溥仪之小朝廷尚在活动,对周馥之薨还下了一道谕旨,予谥“悫慎”。后来,周家刻印周馥的文集使用谥号,名为《周悫慎公全集》。

周馥有六子、三女,叔弢先生的父亲周学海,昆季中居长,二叔学铭,三叔学涵,四叔学熙,七叔学渊,九叔学辉。昆季六人,生活清代封建王朝,官宦家庭,视科举为正途,都是幼习举业。除学涵早卒外,其余五位都于光绪年间,先后取掇巍科,步入仕途。叔弢先生的三位姑母,长适庐江刘述之,次早丧,三姑瑞珠,适袁克轸(夙镳),为袁世凯第八子媳。

叔弢先生的四叔周学熙,致力北洋新政,民国初年,两次出任财政总长,创办直隶工业局、银元局、官银号、中国实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启新洋灰、滦州煤矿、华新纺织耀华玻璃等公司,被尊为“北方实业巨头”,与江南著名实业家张謇相并提,有“南张北周”之谓。周氏这个官宦之家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周学熙是关键人物。(www.xing528.com)

周氏祖辈原籍安徽,定居建德,而自周馥步入宦途之后,先后旅居青岛、天津、北京。至于周学海这一支,迁居扬州,则是在叔老降生前的事情。据周馥自撰年谱所记:周学海系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乙酉拔贡,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戊子中举,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壬辰进士及第,殿试得三甲第十九名,连掇高科,以内阁中书用,俸满裁取同知,分发河南,署在清江。后因周馥以为“家事艰难,生齿日繁,不欲其远仕,亦不欲其宦京,命往扬州经理生业”,于是叔弢先生的父亲就遵命以江苏候补道员的身份,定居扬州。当时,周家在江苏泰兴经理盐运,领有盐运使衔,在泰兴县设泰合成盐号,包运海盐及门市批售,主要经理人则是周氏的一门姻亲。由于周学海定居扬州,叔弢先生便在这座风物旖丽的古城诞生,并且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一年,度过了少年时代。

叔老直到年逾九十的时候,回忆在扬州的儿时往事,还总是一往情深地说“记忆犹新”。他在扬州降生的旧居,被称做“老屋”的宅邸,原是极普通的一座民房,只是照壁不在门楼之内,而是象北京的许多民房那样,矗立在门楼的对面。这样布局的建筑,在江南江北一带,好象只有庙宇、官衙采用这种形式,因此,亲朋戚友中多有议论其“风水”的。叔老少年时代,一直是在“老屋”里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周学海体弱多病,对于仕途经济都较淡漠,少交游,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通医道,能给人按脉、处方,进而着手著述,编撰《周氏医学丛书》,对于中国传统的脉学、药学等,作了很多的记述,时人认为这是一部有利于后学的医学专著。在“老屋”里,周学海有一间狭小、简陋的书房,有一些藏书,他自己就终年在那里读书、著述。叔老儿时,轻易不敢到父亲的书房里去,但父亲好读书的性格,却对叔弢先生个人以及在扬州的整个旧家都有较深的影响。

光绪三十二年周学海病故,终年五十一岁。周学海膝下有五子、五女,叔弢先生齿居第三,故名叔弢,又名明暹。先生的长兄名明达,字美权,精数学,后来集华邮,有“华邮收藏家”之名。次兄明逵,字仲衡,从事西医,精于外科,解放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四弟明进,字季木,号楠,长于簿录之学,在他的北京住所书斋“居贞草堂”中,吉金乐石,盈架累屋,珍藏汉魏晋珍贵金石,解放后捐赠故宫博物院。五弟明运,字元和,号五祥,曾经营银钱业。周学海身后,将存款分为六份,一份为夫人的赡养,其余分在兄弟五人名下,每人五万元。叔老回忆:当时自己年方弱冠,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有了巨款,怎么花呢?在那个社会里,有的人手头有了钱,吃喝玩乐;有的将本求和,做“陶朱公”。而他有了这笔钱,首先想到的是要买些书。他在没有独立的经济以前,不敢买书,也买不起书。年轻的叔弢先生,喜逛书店,常到扬州辕门桥的三家书店去看书,但一元钱以上的书,就不敢问津,只是买上几本石印的廉价书。有了独立的经济,买书可以自主,买书嗜好也养成。先生回忆:周学海对于孩子们看闲书,不管也不知道;家中有塾师,叔弢先生在做完塾师规定的功课后,就自己看闲书。周学海还敦聘西席,教授英文。叔弢先生说自己那时候是“胡乱读书”,学英文的时间也不长。可是,我则以为先生在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对先生性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开拓,广博知识的积累,都是有帮助的。他的英文水平能够笔译,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周学海病故以后,叔弢先生伴随太夫人又在扬州生活了三年。一九一〇年,当他十九岁时,太夫人弃养。是继续留居扬州呢?还是开拓新的生活道路呢?虽然这时候先生尚未结婚,没有家室负担,但对前途不能不有所考虑。如果留在扬州,继承周家的“生业”,那就是经营盐业。泰合成盐号,在江北有一定名望,是周家独资经营的,凭票运盐,按制养有兵丁,运销海盐,有一套传统的经营方式。年轻的叔弢先生,对这种亦官亦商的生业很不感兴趣。于是在办完太夫人的丧事守制以后,他就离开了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古城扬州。在此前后,弟兄们也离开了旧家,各奔东西,“老屋”人去楼空,扬州旧家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