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汉代第二位著名政论家。他少年学法律,为太子家令,太子家称他为智囊。他深明时世,谈经济,论政治,都能切中要害,上书三十篇,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建议削藩;发展农业;移民实边;富民交粮到边地和内郡,国家授予他们爵位。汉文帝、景帝都很重视其建议,几次减免租税,实行十五税一,成就文景之治。晁错的文字,简洁流畅,言事切实可行,非儒家所能比拟。因削藩之议,触及东南诸侯王的实际利益,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汉,爰盎(一作袁盎,yuán àng)从中诋毁,景帝一时糊涂,使晁错被斩于长安东市,并且连累家族。可是同时代的邓公(西汉大臣)却认为晁错请削藩,尊京师,乃万世之利。班固认为,晁错精于为国远虑,拙于为己谋身。汉人多认为晁错乃国家忠臣。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青少年时,到轵(今河南济源。轵,zhǐ)跟随名士张恢先生,学习申不害、商鞅等刑名法家之学。因文章博学,被选为太常属官。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代有古文、今文之分。古文,指先秦篆(zhuàn)文。今文,指汉代隶书。文帝时,济南人伏生研究、传授古文《尚书》,九十多岁。朝廷不能征召他到朝廷来,于是文帝下令让太常派人去学《尚书》。太常就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学《尚书》。
返回长安时,上书言利国利民之事,引用《尚书》,议论汉事。文帝诏令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太子称家,太子家首长称家令,相当于县令。晁错因能言善辩,得到太子刘启(后即位为汉景帝)的信任,太子家称他为智囊。
贵粟、兵事、守边劝农三疏
身为太子家令,晁错更关心朝廷大事。当时匈奴屡次侵边,公私积蓄都不多。晁错多次上书,提出积极建议。晁错上奏《论贵粟疏》。他分析公私积蓄不多的原因,在于商人积贮贩卖,加倍获利,就能穿华丽的衣服,吃上好米和肉。商人与王侯交往,与国家大吏遨游各地,车辆络绎不绝,坐着坚固的车子,赶着膘肥体壮的马匹。农民辛苦劳作,却衣食不足。晁错主张贵粟,用粟作为赏罚的工具,让天下富民交粟,政府给富民爵位。这是用爵位换粮食,表现了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汉文帝接受其建议,令富民交粟到郡县。
针对匈奴数侵边境,晁错上奏《言兵事疏》,分析长兵器与短兵器、车战与骑兵作战的要求和特点,汉兵与匈奴兵各自的优劣短长;又上奏《守边劝农疏》,分析匈奴的自然条件,匈奴人的生理饮食特点、生产与生活特点。他认为,守边士卒一年一更换,不了解匈奴人习性,不利于取胜。他主张,应该用当地居民守卫边塞。于是,汉文帝招募民众迁徙到边境,官府给予爵位等支持。汉文帝惊奇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当时,皇太子欣赏晁错的计策,爰盎等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削藩:尊天子、安宗庙,刘氏安,晁氏危
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内史(负责治理京师)。晁错常常请求与皇帝单独谈话。他提出的建议,景帝都接受,汉景帝宠幸他超过九卿。他多次修改制定法令制度。后来晁错迁为御史大夫,与爰盎发生矛盾。爰盎历来不喜欢晁错,遇到公卿百官聚会,晁错在座,爰盎往往避开;爰盎在座,晁错一看也走掉。两人未曾同堂交谈过。爰盎接受吴王刘濞财物,晃错派执法官员严格查处,爰盎抵罪。皇帝下诏书赦免爰盎,将其贬为庶人。
汉高祖所封诸侯王,拥有的地方广大。当时,朝廷有十五六郡,而诸侯王国有四十郡。诸侯王国兼有数郡之地,如齐王肥七十余城,楚王交四十余城,吴王濞三郡五十三城,分掉天下大半。从行政、赋税、军事等方面,诸侯王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
例如,汉文帝与窦皇后生汉景帝、梁孝王刘武等,刘武跟朝廷关系最亲近。刘武,最受窦太后宠爱,有时入长安朝见皇帝、太后,半年都不回封国。入则与皇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上林苑。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有功。梁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王国,居全国最丰腴土地,其王国范围,北以泰山为界,西到今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有四十余城,多数都是大县。(www.xing528.com)
窦太后非常爱小儿子,赏赐不可胜数。梁孝王建设的东苑,方圆三百余里。他又在今开封东北扩大睢阳城范围七十里,大治宫室。宫室东北二十里,建离宫平台宫,从王宫到平台宫,修筑了二十里的复道(楼阁间建有上下两重通道而架空者称复道)。朝廷允许他用天子旌旗,平时出行都千乘万骑跟从,仪仗跟汉朝皇帝一样。梁王招集四方豪杰游士,制作弓箭数十万,府库金钱好几百万,珠玉宝器比京师长安还多。梁孝王仗着窦太后的喜欢,汉景帝废掉栗太子,窦太后有心让梁孝王刘武为汉景帝继嗣,遭到大臣爰盎反对,后来汉景帝又立胶东王为太子。梁孝王派刺客刺杀爰盎等朝廷大臣。类似诸侯王犯罪事实,数不胜数。
景帝三年(前154年)晁错建议,诸侯王有罪过,就削其封地,收其支郡。奏章呈送上去,皇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体讨论。无人敢批评晁错,只有窦婴力争,由此与晁错产生矛盾。晁错修改诸侯王法令三十章,诸侯一片喧哗,痛恨晁错。
晁错父亲听说后,就从颍川来到长安,跟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参与政事,侵犯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刘家的骨肉,人家多怨恨你。为什么?”晁错说:“本来就是如此。不如此,天子不受尊重,宗庙不得安宁。”晁错父亲说:“刘氏安定了,晁氏将危在旦夕。我赶紧离开你走吧!”于是喝毒药而死,说:“我不忍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父亲死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汉。朝廷拜窦婴为大将军,窦婴推荐爰盎、栾布协助自己。
汉景帝与晁错讨论出兵,晁错想让景帝亲自将兵,自己居中留守。恰巧爰盎入朝。景帝询问爰盎吴楚反叛之事。爰盎说:“吴楚不足忧。”景帝问:“吴王开山铸钱,煮海为盐,引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如果计不百全,岂敢发兵?怎能说不足忧?”爰盎说:“吴国确有铜盐之利,哪里能招集到豪杰?即使能招集到豪杰,也当辅助吴王忠信行义,不会造反。吴王所利诱的,不过是无赖子弟、亡命之徒,铸钱以谋取奸利而已。” 晁错说:“爰盎分析得对。”
景帝问:“那你有什么计策呢?”爰盎要景帝屏退所有人,晁错急忙躲到东厢房,心里恼恨。景帝问爰盎,爰盎回答:“吴、楚王说,高祖封子弟为王,各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削弱诸侯王,侵夺诸侯土地。他们反叛,名为诛晁错,实际上是要恢复故地。当今之计,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罪行,恢复故地,兵不血刃,吴、楚即可罢兵。” 汉景帝沉默良久,才说:“要考虑真实情况,我不能因为爱一人就得罪天下。”于是拜爰盎为太常,秘密整装准备出发。
又过十多天,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吴王谋反,欲危及宗庙,天下理所应当共同讨伐。御史大夫晁错,不能宣扬陛下德信,想要疏远群臣贵族,无人臣之礼,大逆不道,理当腰斩,其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当诛杀。臣等请求根据法律,论晁错罪。”皇帝下诏书说:“可以。”汉景帝接受他们的建议,派中尉去晁错家,召他上朝。
于是晁错换上朝服,他根本不知道朝廷正在计划杀他。中尉把他骗到长安东市,就地斩杀,以此向东方诸侯谢罪。晁错之死,只是让亲者痛,仇者快,但并没有阻止东方诸侯反叛的势头。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统率军队去攻打吴楚叛军。回朝后,上书汇报军情,谒见皇帝。景帝问他:“你从军中来,闻晁错死,吴楚罢兵没有?” 邓公说:“吴王准备谋反数十年了,痛恨晁错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不在晁错。且臣恐天下士人,自此噤若寒蝉,不敢再谈论国家大事!”景帝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不可控制,故请削诸侯地,尊朝廷,乃万世之利。计划刚开始实行,就遭受大戮。这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我认为陛下杀晁错,不可取。”景帝默然良久,说:“你说得很对,我也后悔了。”
司马迁如实记载了晁错勇于谋国,拙于谋身。也引用邓公之语,说明晁错乃国家忠臣。结语中却说晁错“擅权,多所变更”“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司马迁赞同统一,同时认为晃错削藩手段有点毒辣。司马迁对晁错的评价,有点前后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