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年(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宴,问诸将:“大家照实说,项羽强大,为何失去天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高起、王陵说:“陛下傲慢而欺负人。项羽仁慈而爱人。然而陛下让部下攻城略地后,就把土地分给将领,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杀害有功者,怀疑贤明者。项羽打胜仗后,不给人记功,不分封土地。”高祖说:“诸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抚国家,安定百姓,供给军粮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联合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胜利的原因之一。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他,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诸将都点头称是。“汉初三杰”的帮助,确实是刘邦得天下的原因之一。
留侯张良,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先后为五代韩王的相,前后大约百年。后来秦灭韩,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死,张良不厚葬,散尽家财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可谓韩国忠臣。
张良在淮阳(今河南周口)学礼,见到仓海君(秦时东夷的一位君主)。他找到大力士,铸造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旧有博浪城)袭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天下,捉拿刺客。
逃下邳,徜徉桥上,桥上老父赠《太公兵法》
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躲藏起来。闲暇时,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位穿粗布衣裳的老者,屡次让张良给自己捡鞋、穿鞋,考验张良的耐心和容忍心,后来赠送给张良一部书,说:“读此书,可以为帝王之师傅,十年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今山东东阿东北)黄石就是我。”这部书就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时常学习诵读《太公兵法》。
张良在下邳行侠仗义。项伯杀人,张良把他隐藏起来。陈胜首先发难,张良聚集百余青年响应。不久,张良就追随沛公,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计。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其计。张良对别人讲,别人都不能领悟,只有沛公能懂。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后来张良又劝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张良为申徒即司徒,在颍川(今河南中部)附近游击作战,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
十三条计谋助汉王兴起
张良给沛公提出过很多计谋,关系到国家兴亡者有十来条。
第一条计谋是利诱秦将,打击秦兵。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禹州,翟,dí),自己和张良南下攻打宛(今河南南阳),向西进入武关(今陕西西丹凤)。沛公想用两万兵强攻秦峣关(今陕西蓝田,峣,yáo)驻军。张良出计,让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先锋五万人,预备食物,在各个山头上多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其带贵重宝物,利诱秦军将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趁秦兵懈怠时,沛公攻打秦兵,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第二计,劝沛公不要滞留秦宫。沛公进入秦宫后,宫室、帐幕、狗马、贵重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想留下来。樊哙劝谏沛公出宫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暴虐无道,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入秦都,您就安享其乐,这正是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您能够听取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返回驻扎在霸上。
第三计,项羽来到鸿门下,要攻打沛公。项伯连夜赶到沛公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张良将情况告诉沛公。张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项伯同饮,并为他祝寿,同时结为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人入关。后来,沛公见项羽,双方和解。
第四计,请项伯向项羽要汉中,封沛公为汉王。汉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代汉王向项羽请求汉中。项羽应允,汉王得到汉中。汉王到封国去,张良送到褒中(今陕西汉中),劝告汉王,沿途所过要烧断栈道,表示不再东归,稳住项羽。汉王便让张良返回韩国。汉王行进途中,烧断了沿途所经过的栈道。张良向项羽解释:“汉王烧断栈道,已经没有东归之心。”张良顺便报告项羽,东方齐王田荣反叛,使项羽不再担忧汉王,发兵北上攻打齐国。
第五计,建议分封齐、梁给韩信、彭越,争取他们支持汉王。项羽杀韩王成,张良逃跑,抄小路投奔汉王,汉王封张良为成信侯,东征楚国。汉军兵败彭城。到下邑(今安徽砀山)时,汉王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打天下?” 张良建议说:“九江王黥(qíng)布是楚军猛将,同项羽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可以用这两个人。汉王将领中,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把这些地区分封给这三个人,楚军必败。”汉王于是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派韩信率兵攻魏,乘势攻占燕、代、齐、赵等国。汉军最终击溃楚军,依靠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www.xing528.com)
第六计,楚汉相争于荥阳,郦食其给汉王出主意,提出立六国后为王,如果他们归汉,项羽也将归汉。汉王称善,让人赶紧刻印,让郦食其去办这事。张良从外归来,给汉王一一分析不可立六国的原因。汉王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第七计,汉四年(前203年),韩信攻下齐地,想自立为齐王,汉王大怒。张良、陈平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
第八计,当年九月,楚汉讲和,划定以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项羽信以为真,撤军东归。张良陈平给汉王出主意,违背盟约,立刻率兵追击楚军,到阳夏南(今河南太康),战事失利,汉军坚守固陵(今河南太康南)。韩信、彭越等诸侯,原本已约好前来,然而一个都没来。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后,诸侯果然都来了。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随汉王。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封赏功臣。张良未有战功,高祖却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张良的字)的功劳。让张良从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大王会合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时常成功,我愿只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封邑。”于是汉高祖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第九计,消弥功臣们潜在的反叛风险。汉六年,高祖已大封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醉酒歌呼,拔剑击柱,朝廷中,相关官员,如丞相、御史大夫等,不能确定功臣们功劳的高下大小,也不知道现有土地是否够分封使用的,所以,还有不少功臣未能受到封赏。高祖在洛阳南宫,远远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高祖不明白,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谋反。” 高祖说:“天下已经安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解释道:“陛下出身布衣,靠这些人取得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故人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你平时痛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现有的土地不够封赏功臣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尽封,又怕被怀疑遭受诛杀,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 高祖忧心忡忡,说:“怎么办才好?”留侯张良说:“陛下平时最憎恨且大家都知道这点的,是谁?”高祖说:“雍齿和我是老相识,有交情。可他多次羞辱我,我早想杀他,正因他功多,不忍心杀他。”留侯说:“现在赶紧封雍齿为侯,给群臣看看,做个样板。群臣看到雍齿都被封为侯,则人人都会放心,不会出乱子。” 高祖照计行事,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邡侯。什邡地在今四川绵阳。催促丞相、御史赶紧计算好各功臣的功劳高低、大小,划出土地人民,分封功臣。群臣吃过酒后,都很放心,说:“雍齿都被分封为侯,我们不用担心了。”
第十计,附议刘敬都关中之议。刘敬劝告高祖说:“以关中为都城。”高祖对此心有疑虑。高祖左右大臣都是关东人,多数劝高祖定都洛阳,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miǎn)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地形险要,城郭坚固,足可依靠。”张良说:“洛阳险固,但中间境域狭小,方圆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岷山。土地肥沃,方圆千里。南有巴、蜀之富饶,北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险阻来固守,只用东面控制诸侯。如果天下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供给长安。如果天下有变,可顺流而下,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往西定都关中。
留侯跟随高帝入关。他体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五谷,闭门不出有一年多。
第十一计,为吕后设计召商山四位隐士,帮助太子。汉高祖早就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臣进谏劝阻,不能改变高祖想法。吕后很惊恐,就派他兄弟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为太子出主意。留侯说:“父子骨肉之间很难用口舌来争辩。你们要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信,言辞谦恭,并预备安车(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车子,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坐),再派有口才的人去到山里,坚决聘请,请商山四老来朝廷当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入朝,让皇帝知道这四人贤能,能够帮助太子。” 吕后依计而行。汉高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完全是张良召来商山四位老人,发挥作用。
第十二计,张良跟随汉高祖进攻代国,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城下出妙计。
第十三计,张良劝汉高祖立萧何为相国。
张良的计谋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最著名的。张良平时跟随汉高祖谈论过很多天下事,司马迁只记载了那些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其他的都没有记载。
汉高祖肯定张良出谋划策的作用。司马迁说,我本以为张良高大威武,等见到其画像,发现其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无知名,无勇功,于困难处把事情往简单处做,于细微处提出重要建议,这就是张良的功劳。后世多肯定张良为“汉初三杰”之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