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有很多种,如编年体、纪传体、典章制度史、纪事本末体等等。《史记》有本纪、世家、表、书、列传五种体例,是纪传体史书。《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这种史书体裁。
司马迁著《史记》,“述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这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通史。
《史记》上限,起于黄帝,既有民间传说作参考,也有历史文献作根据。司马迁说:“余尝西至空桐(空桐,即崆峒山,今甘肃平凉西,相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过涿鹿(河北涿鹿东南,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其意即,我曾经到过全国很多地方,西到崆峒山,北过涿鹿,东到海滨,南方则渡过江淮,各地长老,都告诉我哪里是黄帝、尧、舜行事的地方,各地风俗不同,但是,都和古文记载的差不多。
司马迁把上限定于黄帝,还寄寓着史学家的深厚情怀。黄帝时代,“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这个时代象征着智慧、勤劳、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黄帝开篇,意味着中国历史是以和平、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始的;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说明中国历史是人的历史,以英雄人物的历史开始的。后来的匈奴、朝鲜、辽、金的开创者认为,本国祖先是黄帝子孙,这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史记》下限是太初四年(前101年),这在《匈奴列传》中有反映,说明《史记》是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中国通史。司马迁断限于太初四年,是因为太初元年,汉武帝在历法上实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太初历》。司马迁是《太初历》的制订者之一,深知历法的重要。他认为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历都有误差,只有《太初历》最为准确。司马迁对太初年有一种偏好,或者说他为太初改历,感到非常自豪。司马迁在记录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前140—前105年)时,往往说“建元五年”“元封五年”。可是在记录太初年间的一些事情时,往往说“是岁太初元年也”“是岁太初三年也”“是岁太初四年也”。
《史记》以太初四年为下限,说明司马迁认识到,历法与政治、社会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太初年间是汉朝制度隆盛时期。司马迁认为,汉武帝时为汉代盛世,所谓“盛汉之隆,在于建元”。汉代最大的政治问题是诸侯王问题。在政治制度上,汉武帝时代,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列侯尾大不掉的问题。汉六年(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开始分封功臣和亲戚为侯为王,当时朝廷只有十五六郡,其余大部分江山,都为诸侯王所有。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如齐王肥拥有今山东七十余城,吴王濞(bì)占有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三郡五十三城,楚王交称王于今山东西南和江苏北部三郡三十六县。仅齐、吴、楚就分天下江山之大半。“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萧,指萧何;曹,指曹参;绛,指绛侯周勃;灌,指灌婴)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bì,宠幸)。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汉初分封功臣为王、为列侯,占地广阔,经汉初休养生息,人口增加,财富增加,王侯子孙违法乱纪非常严重,经过汉文帝、景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异姓王侯所剩无几。(www.xing528.com)
同姓诸侯王更是富庶无比。汉文帝之子刘武,受到其母亲窦太后宠幸,赐给财物不可胜数,府库金钱将近万万,珠宝玉器比京师还多。居天下膏腴富地——梁,有四十余县,其疆域北至泰山,西至高阳(今河南杞县),他可以拥有天子旌旗,出入都有千乘万骑,车骑、仪服、制度都模仿天子。诸侯王可自置相以下的官吏,宫室制度如朝廷,地域广阔,民户众多。诸侯王可以直接征收国内赋税,又依山采铜、铸钱、冶铁。诸侯王们大者叛乱,小者不轨于法,殒身亡国。比如,吴国内有丹阳郡(今安徽南部、江苏浙江部分地区)铜山,又有东海煮盐之利。吴王刘濞在位三十余年,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偷偷铸钱,煮海水为盐,国内不征收赋税。吴国财政收入富足,积金钱,修兵革,聚积粮食和财物。吴国铸币流通遍布天下,甚至在全国各地,都有储备,不必储存于吴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招集国内十四岁至六十二岁男子二十余万,与胶西、楚等六国叛乱,他告诉七国的王说,只要能打到长安,金钱赏赐,不计数量,你们日夜用之,不竭。所幸被平定。
文帝采取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允许“诸侯王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齐、赵、梁、吴王的儿子,个个都为王,但每个王的郡县数量大大地减少了。这样无形中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汉武帝时,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封天子的支庶子为王,王子的支庶子为侯,共有百余人,这更加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全国名山、江河、湖海、陂池,都归于朝廷。诸侯国实力大大地削弱,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他们的封地食邑数量都减少了,仅够他们向天子缴纳贡品,供养祭祀,保卫京师。朝廷拥有八九十个郡,与诸侯王国所在的郡县,形成犬牙相制的行政地理格局。朝廷拥有的八九十郡,都占有要塞,占据险要的地理形势,形成强本干,弱枝叶之格局,树立上下尊卑的秩序。
所以,汉高祖至武帝太初间,是诸侯王势力从兴起、发展、强盛到消亡的过程。朝廷从最初只拥有十六七郡,扩展到八九十郡。地方势力逐渐弱小,中央力量逐步强大。由于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司马迁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但司马迁并不单指建元年间,而是指以建元为代表的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8年)五十多年间的整个历史时期。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孝武之世,文章为盛”。这里,文章指礼乐制度,泛指制度。文章为盛,指汉武帝时代,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礼乐文化政治等制度。班固又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汉武帝时代出现很多优秀的人才,各有各的职位,各有各的作为和成就,他们与千百万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汉代辉煌的历史。
《史记》下限在太初,但是司马迁后来也对《史记》有所补充,把征和二年、三年的史事,补充进《史记》的相关篇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