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很多礼仪:吉礼(祭祀之事)、凶礼(丧葬之事)、军礼(军旅之事)、宾礼(宾客之事)、嘉礼(婚嫁之事),总称五礼。吉礼是五礼之冠,祭祀天、地、人或家族祖先,表达人类对于天、地、祖先的敬畏之情。明清帝王在皇城四周修建天、地、日、月四坛;天安门两侧,左为太庙(今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为社稷坛(今为中山公园);这些地方是祭祀天、地、日、月、土地和帝王祖先的地方。至今,春节或除夕、清明,人们仍设供品祭祀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在立春、夏至、冬至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宴飨、犒劳我们自己,表达我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感谢之情。气候不顺,时令失调,土地荒芜,五谷不收,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没有土地,没有国土,没有祖先之国,就没有我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我们今天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使我们和后代过上好日子,使我们能在历史序列中延续下去,使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礼记》讲,天子祭天地和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其域内名山大川。汉代,在人们视野之内,中国有五座名山:华山、首山、太室(即嵩山)、泰山、东莱(即莱山,今大基山)。泰山之巅,离天最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是最好的祭天之地。在泰山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为封;在泰山下梁父县(今山东泰安东南)肃然山(今山东莱芜西北)除地,报地之功,为禅,总称封禅。古来天子帝王都想到泰山举行封禅,即祭祀天地大典。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坚决劝阻,齐桓公不听。管仲说,只有远方奇珍异物来才可以封禅,桓公这才打消念头。鲁国权臣季孙氏打算祭祀泰山,孔子要弟子冉有阻止季孙氏,因为季孙氏不够资格祭祀泰山。
封禅泰山成为齐鲁人们心中最崇高神圣之举,只有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才能得到天地的承认,才算天下统一。秦统一后,这种思想由燕齐海边方士传播到秦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带领百官群臣来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大典。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年号,因为这一年举行封禅大典)十月[1]。汉武帝开始准备到泰山举办祭祀天地大典。他说:“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振兵释旅,即休整军队。休整军队,才能进行在泰山举办祭祀天地的典礼。汉武帝诏书说,“南越、东瓯,都已经归顺汉朝,西蛮、北夷颇未和睦。朕将巡行边陲,振兵释旅,躬自秉持武节,设立十二部将军,亲率师。” 夷、戎、蛮、狄,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称谓。东越、东瓯又是对今天浙江一带少数民族的称谓。汉武帝认为,东南的少数民族已经归顺汉朝,只有北方的狄,内部不和睦。我将巡行北边,休整军队。
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兵,从长安出发,往北出长城,到达朔方(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旌旗千里飘动,威震匈奴。汉武帝派使者对单于说:“南越王头已悬挂于汉朝皇宫未央宫的北阙。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为何逃亡藏匿于漠北苦寒之地!” 单于闻风丧胆。
公元前109年春天[2],汉武帝带领群臣百官离开长安,车马骑从,浩浩荡荡,向东出发,先在华山、嵩山举行祭祀,继续向东进发,登上泰山,草木未生,于是在泰山上刻石,石刻高二丈一尺,上面刻有文字:“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供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表达了对天地君亲和人民的美好祝愿。汉武帝接着东巡海上,祭祀原齐国八神中的七神:天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www.xing528.com)
四月,汉武帝回到泰山,到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礼祠八神中的地主。四月十九日,汉武帝与他最信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子、奉车都尉霍嬗(字子侯)登上泰山,举行祭天典礼,具体内容严禁泄密,外人不得而知。次日,他们从泰山北道下来,又祭祀泰山脚下东北方的肃然山。每次祭祀,汉武帝都穿黄色衣服,鼓乐齐奏,用产于江淮有三条脊棱的茅草当荐垫,纵放远方奇珍异兽及白雉。汉武帝封禅回来,坐在泰山东北麓的明堂[3],群臣依次祝福。汉武帝下诏说:“朕以渺小之身,继承至尊大位,兢兢业业,德行菲薄,不明礼乐,所以祭祀八神[4]。于是登封泰山,禅梁父。现在,朕要自新,与士大夫有一个新的开始,更改年号为元封。”汉武帝又说,古代天子五年一巡狩天下,祭祀泰山,诸侯在泰山都有朝会时的住宿地。现在,令诸侯都在泰山脚下修筑府邸,以便朝会时住宿。汉武帝从泰山下东巡行海上,至碣石上,自辽西回到长安。
后来汉武帝又五次到泰山封禅:元封五年(前106年)春三月,汉武帝又到泰山增封,祠高祖于明堂,让诸侯王、列侯到泰山来。汉武帝在泰山接受郡国上计,各郡国上报其人口、土地、粮食等数字。太初元年(前104年)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在泰山脚下祭地。太初三年(前102年)夏又从海上到泰山封禅。太始四年(前93年)行幸泰山,祀高祖、景帝,接受郡国上计。征和四年(前89年)三月到泰山封禅。汉武帝俨然把泰山作为第二个京师。
汉武帝举行祭祀天地大典,汉朝人认为这不仅是汉朝历史上一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自周成王封禅以来,已经近千年没有封禅了。自汉文帝以来,不少士人以能举行祭祀天地大典,从行泰山感到光荣。司马相如《封禅文》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时雨如甘露,渗透土壤,培育万物。嘉谷多穗,蓄积稼穑。雨之泽之,普降甘霖。周代未可封而封,汉代可封而不封,大汉山河壮丽,王者大业,不可谦让,宜令太常掌故(官员名称),讲论大典,祭祀泰山,感谢天地对万物群生的养育,也要兴必虑始,居安思危。司马迁作《封禅书》记录古来封禅的历史,表示封禅要以恩惠普及民众为基础。汉元帝时文献学家刘向《五经通义》认为,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大典,显示受命而王,治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向众神报功。
今天来看,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礼仪,目的是宣扬其政治威权、统治合法性,反映出统一国家政权巩固加强统治的思想愿望;从远古的众多图腾崇拜和各地的山泽崇拜,走向对天地自然的崇拜,显示了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所以,泰山封禅具有重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后来汉武帝五次到泰山封禅,每次都到山东半岛沿海。遥远的东方海滨,对汉武帝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