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中心围合式多层建筑群的优化设计

城市中心围合式多层建筑群的优化设计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合式的多层建筑群单元是指若干栋多层建筑布局形成四面相对围合的布局形态。在城市中部分居住小区往往会采用围合式的组团布局模式,或者多层住宅沿城市道路周边式布局也会形成此类围合式的多层建筑群。街坊内多为7层住宅建筑,东侧中学内建筑则为5~6层。街坊北侧和南侧紧邻的街区均为大体量的高层建筑街区,东侧和西侧紧邻街区则主要为多层建筑街区。

城市中心围合式多层建筑群的优化设计

围合式的多层建筑单元是指若干栋多层建筑布局形成四面相对围合的布局形态。在城市中部分居住小区往往会采用围合式的组团布局模式,或者多层住宅沿城市道路周边式布局也会形成此类围合式的多层建筑群。在新街口中心区内的典型案例如丹凤街的尖角营小区街坊以及户部街的淮海新村街坊等。

——典型案例1:丹凤街尖角营小区街坊

尖角营小区街坊位于新街口中心区北侧丹凤街沿线,江苏省广播电视台南侧的地块内,街坊总用地面积约为1.90 hm2,建筑密度约为44.8%,容积率为2.63,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沿街有部分商住混合用地。街坊内多为7层住宅建筑,东侧中学内建筑则为5~6层。街坊东临城市主干道丹凤街,北临城市支路双龙巷,南面和西面为小街巷。街坊北侧和南侧紧邻的街区均为大体量的高层建筑街区,东侧和西侧紧邻街区则主要为多层建筑街区。

夏季风环境:从尖角营小区街坊夏季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表5-16)来看,在夏季主导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模拟条件下,丹凤街内大部分空间风速处于1.0~2.0 m/s之间,仅临近建筑的空间内风速有所减弱低于1.0m/s,街坊北侧双龙巷内存在沿北侧建筑形成的下沉气流,局部风速大于1.0m/s,但大部分空间风速均处于1.0m/s以内。街坊内部由于四面建筑围合性均较高,并且街坊南侧的高层建筑的风影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街坊内风速基本均处于1.0m/s以下,形成了大面积的静风区,街区内风环境较差。

冬季风环境:从尖角营小区街坊冬季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表5-16)来看,在冬季主导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模拟条件下,受街坊北侧电视台大体量高层建筑的影响,丹凤街和双龙巷内均形成了较强的气流,尤其是街坊沿双龙巷的大部分街道空间内风速均处于4.0 m/s左右,风速最大值达到了4.6m/s,接近了风舒适的风速阈值;而沿丹凤街的大部分街道空间内风速处于1.0~3.0 m/s之间,街道南段的小范围空间风速有所减弱小于1.0 m/s。街坊建筑四面围合,气流渗入较少,因此街坊内大部分空间风速均小于1.0m/s。

表5-16 尖角营小区街坊的夏季、冬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总体来说,尖角营小区街坊建筑沿道路成围合度较高的布局形式,并且建筑高度基本一致,致使夏季和冬季街区内的渗入气流均较少,街区内空间基本全为静风区,对于冬季气候环境来说较为舒适,但对于夏季风环境来说则极差,很不舒适。

案例2——户部街淮海新村街坊(www.xing528.com)

淮海新村街坊位于新街口中心区核心的小四环的东南侧,户部街以北的地块内,街坊总用地面积约为2.02 hm2,建筑密度约为39.2%,容积率为2.30,用地功能为居住用地。街坊内南北向的7层住宅与东西向的4~7层的退台式住宅组合形成一个个居住组团单元,小区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形成了相对围合的布局形态。街坊南临城市主干道户部街,北面和西面分别为城市支路淮海路和抄纸巷。街坊西侧和南侧紧邻的街区主要为高层建筑街区,东侧和北侧紧邻的街区则主要为多层建筑街区。

夏季风环境:从淮海新村街坊夏季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表5-17)来看,在夏季主导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模拟条件下,户部街内的风场分布受南侧的高层建筑群的影响较为复杂,形成了多处风速增大的角流区以及风速减弱的背风涡流区。街坊北侧淮海路内的风速基本保持在1.0 m/s左右,靠近建筑的人行街道空间内由于摩擦作用风速有所减弱。街坊西侧抄纸巷内气流则主要为沿西侧高层建筑形成的下沉气流,风速较小,街巷大部分空间内风速均处于1.0m/s以下。街坊内从南侧和西侧有部分气流渗入,小范围空间风环境有所改善,但大部分的空间内风速均小于1.0 m/s,并存在部分涡流区,街坊内形成了大面积的静风区。

冬季风环境:从淮海新村街坊冬季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表5-17)来看,在冬季主导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模拟条件下,户部街南侧的高层建筑群形成了多个风速急剧增大的角流区以及大量下沉气流促使街道内风速均较大,街坊沿户部街的人行街道空间内风速基本保持在1.0 m/s以上。街坊北侧淮海路内的风速水平与夏季基本类似,而街坊西侧的抄纸巷内北段被西侧高层建筑的角流区覆盖风速相对较大,但南段风速基本均小于1.0 m/s。街坊内部局部空间由于相邻建筑的狭管效应风速有所增大,但风速最大值也仅为1.6m/s,街坊内大部分空间风速均小于1.0m/s。

表5-17 淮海新村街坊的夏季、冬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总体来说,淮海新村街坊内多层住宅形成了多个围合的居住组团,共同围绕小区中央的绿地空间布局,在夏季盛行风向下,户部街一侧的迎风面围合度较高,阻碍了气流向街区内渗透,致使中央的绿地开敞空间内形成了大范围的静风区。若街区南侧迎风面适当开敞与中央的绿地空间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则其夏季风环境则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围合的建筑组团对夏季通风也很不利,气流很难渗入,并且易形成涡流区。

【结论18】过度围合的多层建筑群单元对于夏季通风是很不利的,无论是建筑沿街道形成的围合布局,还是围合的建筑组团布局都不利于风的渗透,易形成大面积的静风区,应在夏季盛行风向的迎风面适当开敞,并与街区内的公共开敞空间形成连续的通风道。内部建筑也应沿夏季盛行风向适当错落布局,引导气流进一步渗入到建筑间,以改善街区内行人高度处风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