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季城市中心主要街道风速分布特征分析

冬季城市中心主要街道风速分布特征分析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对冬季各街道道路中心线的行人高度处的风速进行统计,来探讨冬季主要街道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分布特征。从洪武北路至中山路的街道两侧形成了较为连续的高层建筑,因狭管效应,该段沿线形成了显著的风速增大。

冬季城市中心主要街道风速分布特征分析

在南京冬季的盛行风向下,东西向主要道路的街道走向则相对顺风,而南北向主要道路的街道空间则处于背风位置。同样对冬季各街道道路中心线的行人高度处的风速进行统计,来探讨冬季主要街道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分布特征。

1)南北向主要道路

中山路—中山南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为67°):

图3-12 冬季中山路-中山南路道路中心线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新街口中心区内,南北向的主要道路中山路、洪武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分别为67°和60°,两条街道空间均处于背风位置,街道内的气流运动则与夏季东西向街道内的气流运动类似,建筑的背风涡流、角流、升降气流以及螺旋形涡流的叠加致使街道空间内气流运动十分复杂,风速和风向的变化频繁。

洪武路—洪武北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为60°):

图3-13 冬季洪武路-洪武北路道路中心线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图

中山路沿线,风速呈显著的“锯齿形”高低变化,相对风速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靠近鼓楼广场的地区及新街口小四环地区,街道沿线大部分测点的风速处于2.0m/s以下。新街口地区沿线两侧的高层建筑在街道空间内形成了明显的风速增大区域,同时也形成了大面积的静风区。而羊皮巷以南的沿线街道两侧高层建筑较少,并且东西向的交汇街道多为较窄的城市支路,因此该段街道空间内并没有风速显著增大的区域,风速变化则相对平缓。洪武路沿线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道路交叉口周边,由东西向交汇道路进入的气流在交叉口南侧都形成了局部的风速增大,整条街道沿线风速都呈现了显著的“锯齿形”高低变化特征。

2)东西向主要道路

汉中路—中山东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为27°):

图3-14 冬季汉中路-中山东路道路中心线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图(www.xing528.com)

华侨路—长江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为30°~39°):

图3-15 冬季华侨路-长江路道路中心线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珠江路(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为29°~36°):

图3-16 冬季珠江路道路中心线行人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新街口中心区内,东西向的主要道路汉中路—中山东路、华侨路—长江路以及珠江路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分别为27°、30°~39°、29°~36°,汉中路—中山东路街道走向较为顺应冬季主导风向,街道沿线大多数测点的风速均处于2.0m/s以上,华侨路—长江路、珠江路的部分街道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接近40°,此时街道空间内的螺旋形涡流更为显著,风速沿街道减弱也更为明显,两条街道沿线的整体风速水平明显低于汉中路—华侨路沿线。

汉中路—中山东路沿线,从上海路至洪武路周边,以及太平南路周边至龙蟠中路的街道沿线形成了两处连续的高层建筑界面,冬季盛行风沿街道从东至西流动,在这两处因狭管效应形成了显著的风速增大。街区内整体风速水平均较高,仅在长白街西侧和洪武路东侧的小范围空间内风速低于1.0m/s。

华侨路—长江路沿线的南京总统府地区较为开敞,南侧大体量建筑的角流区形成了部分风速增大区域,太平北路西侧段风速沿街道逐渐减弱,至新街口小四环地区及周边的高层建筑区域,因狭管效应风速又显著增大,两处风速增大的区域风速基本都处于2.0 m/s以上。从管家桥至上海路段风速又逐渐减弱,两侧部分高层建筑也未形成显著的风速增大。

珠江路沿线,从太平北路至洪武北路的街道两侧高层建筑相对较少,并且该段街道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相对较大,沿街道水平向运动的气流相对较少,该段沿线整体风速均相对较低。从洪武北路至中山路的街道两侧形成了较为连续的高层建筑,因狭管效应,该段沿线形成了显著的风速增大。

综合来看,冬季街道空间内风速水平要考虑行人的舒适性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空气污染的扩散,提高空气质量,避免形成雾霾等不良天气情况,因此街道空间内仍应保持一定的风速水平,但要避免风速过大,此时部分主要街道走向可考虑与冬季盛行风向成30°或略大于30°角来布局,但也要避免在街道空间内形成大面积的静风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