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汇总

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汇总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1“情感”的缺失——失意的建筑经济与科技急速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审阅民族文化,意识到民族传统文明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展开深入研究。

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汇总

3.1.1 “情感”的缺失——失意的建筑

经济科技急速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审阅民族文化,意识到民族传统文明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展开深入研究。在国内的设计行业,设计师们也意识到漫无目的地照搬照抄西方设计。例如沈阳某小区,小区入口处设计类似传统建筑中的城门楼,顶端的装饰并无实际用途,窗户的样式又西方化,与整体格格不入。在颜色与材料铺装形式上并不中式且沉闷。后面的高层建筑群样式单一(见图3-1),将中国传统设计思维当成守旧设计是错误的,也不能将传统文化当成唯一的元素进行提取。将中国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互结合,因地制宜地对待传统设计文化与外来设计文化是当代设计师要走的必经之路。现当代的人们包括设计者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状况不足较不了解外来文化更严重。在当下时代进程中,要想进步创新,不能讲传统的主体文化根基完全摒弃或用其皮毛,还需更深入地了解传统中的隐藏部分与情感部分。

图3-1 沈阳某小区

现代居住空间建筑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速食主义”,模式化工程与钢筋混凝土堆砌出一个个的盒子群(见图3-2)形成了人们生活居住的冰冷空间。传统居住空间的内涵表现几乎寻不到踪迹,传统文化与现在居住空间似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一样。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寻回传统建筑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感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的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中华大国,这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

图3-2 “盒子”建筑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街区进行拆迁、整改。将原有的建筑销毁铲平,重新模式化规划建设,整齐地排列上批量生产的盒子建筑。老城居民对于老城的情感也随着拆迁被淡忘,在情感上出现了灰色地带。居住区使用者的归属感不再那么强烈。这种冷漠的设计不仅仅存在于居住空间,其他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建筑都存在这一问题,虽然在使用上更便捷更合理,但在人文关怀上着实欠缺。当下居住空间为主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模式,人们对于品牌的认同是一个长期因素,好的品牌自然更注重效率、质量以及积极的理念。例如“以人为本”“家园”“生态环保”“品质至上”等都是近年来常见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更倾向于文案创作的手法,是否真正做到这些理念并未全部实现。许多理念的出现都是为了结合当下人们最需求的东西,以此为吸引人的亮点。二十几年前,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居住空间会由“量”转换到“质量”,但就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居住区住宅空间状况数量上是非常惊人的,质量上参差不齐。居住空间不论室内还是室外设计,大把的精力投入在模式化的环境建造上,园林绿化、道路铺装、建筑造型、公共区域小品等通过居住区的外在设计。将这些刻意人为的不恰当的设计归纳为“形象工程”,只做到了赏心悦目,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推敲。单方面地强调视觉效果,而没有选择从“居”“住”的空间与人们需要的“家园感”角度出发,那么这些设计显然是多余的。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栖息地”精神上的依赖,不仅仅是需要一个“住”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失去了媒介。现代人上班压力大、节奏快、邻里之间缺乏沟通,传统的家族为单位的合院住宅也没落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交流的空间都被电梯间、防盗门隔开。嬉戏玩耍的巷子、夜半大院里的茶话会都随着城市建设带来的拆迁所占据。伴随成长的环境一点点改变,人们对于“家”的情感寄托也无处安放。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并不合理完善,传统居住建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原有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居住空间表现出的部分匮乏,空间结构、装饰风格都缺少互动性、归属感。(www.xing528.com)

3.1.2 视觉形式化

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中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缺陷是与传统建筑空间断层严重。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着一代文化的鸿沟,在传统与现代两种互不相称的文化矛盾之中生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许多仿古建筑成功的例子,例如中山陵、北京民族文化宫等,形式很贴切,造价合理。但是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北京西站的大屋顶,施工难度极高,造价不菲。如果继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创新”的继承,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耗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在近年来建筑的风格偏向简约的建筑,样式极简,缺乏特色。

居住空间内部环境格局雷同,装饰风格不突出,整体布局形式单一,模式化现象严重。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部分会加入大众化的娱乐建设设施,基本都位于公共空间的中间部分,整体空间较为开阔。经调查发现,较大的开阔空间缺少半私密性(见图3-3),居民使用者对于边界不明显的区域会相对没有安全感,在开阔的地块中间位置进行娱乐交谈,心理上会不安。这说明居住空间内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区域没有相对明确的界限,没有给人的心理活动提供暗示,暗示“使用者应如何使用”“适用人群是哪些”等问题。在规划时只关注于整体的形式感如何,并未切实体验过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大部分的使用者更倾向于范围相对较小且具备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在整体居住空间划分部分整体视觉效果合适的情况下,针对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作出空间结构调整,减少视觉形式化的设计。

图3-3 居住区公共空间

将不同的空间“殊途同归”是设计师与政治家们达成的共识,极力表现城市的突出性、标志性,认为这样做就是符合时代对于城市的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就像平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一样快速转变,变得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建筑。导致国外的设计师纷纷来到中国大展拳脚,例如安德鲁、库哈斯、扎哈等。库哈斯的CCTV总部大楼就是典型代表。《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库哈斯的时候,问到对于中国出现大量的丑陋建筑你怎么看的问题时,库哈斯说:“我不关注美与丑,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如何建起来的。它们有这么多的类型,它们记载了历史,这就足够了,历史性是最重要的,我不在乎它们的好坏。”毫无疑问库哈斯已经摸透了国内设计行业的潜台词。这些国外建筑师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具潜力的开发工地上传达出了明确的信息,一定要标新立异,要新要奇。中国市场不会像国外市场对于建筑风格尽量保守些,所以导致多数国外设计师在中国获得成功,他们的风格也在中国变成主流。

他们的到来,带来的是他们的文明,中国社会不是完全抵制外来文化的,而是时刻保持自身的本质发展,任何一个局外人都不可能做到对异域文化深入灵魂。让原本了解中国文化的本土设计师对设计方向进行了误判,上演了一系列“形象工程”,让原本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都北京身上附着着德国的印记、法国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