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原始聚落。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制度不健全,人们多以洞穴、茅草屋作为主要的居住场所(见图2-3),谈不上建造风格,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躲避不良天气、防御外敌走兽的作用。随着群落制度化,逐渐出现以绑扎手法结合木材以及屋内有支撑结构的房屋,这也是木结构建筑的雏形。
图2-3 原始聚落图
先秦。
夏商周时期均属前秦,在考古界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目前在这片区域已挖掘出大概50间房屋均建造在夯土台阶上。原始居住空间注重防御性,慢慢发展为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建筑形态(见图2-4)。其中宫殿建筑在外观上更恢宏,普通百姓的居住建筑没有特别明显的特色。城市内部主要的建筑群和功能区形制都是规划过的,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开创了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图2-4 二里头文化宫殿示意图
秦汉。
秦始皇时期,为增强巩固中央集权,在全国首推郡县制。学术界尚且没有对秦汉时期风格建筑进行明确的定义。西安市大兴新区根据其区内的秦汉建筑做分析,总结出秦汉建筑风格可整体概括为“粗犷、大气恢宏、庄重”。由于秦汉建筑年代久远,留存至今的较少,多数历史都需从古籍中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三辅黄图》是古代专门记载地舆的典籍,其中记载了秦汉时代的都邑、建筑宫阙、寺院、明堂等。梁思成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也对秦汉时期建筑物进行了概括。书内记载,秦汉时期长安城经济发达,主要道路两侧分布着9市,160个居住闾里,四周有围墙且都有门(见图2-5)。两汉时期,建筑极为活跃,但由于年代久远,汉代木结构建筑并没有保存至今,但是史书典籍记载丰富。
图2-5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三国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居住空间种类较多,在平面上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四合、日字形等,但是基本的结构都很相似,一堂二室与庭院。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黄河地区多发战祸,导致大量北部人口向南迁至。这一时期是东西文化、南北文化大交流时期。北魏时期多信奉佛教,将礼制性建筑与宫殿建筑区别分开建造。
隋唐时期民族统一,与外邦交往频繁,多方文化融合影响下建筑造型特点浑厚、轮廓参差、空间尺度大,采用朱红色与白色相结合,简洁明快。皇室宫殿建造也会使用黄色,惯常民宅只得用黑、白、灰基础色建造。留存至今的唐代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广仁王庙、佛光寺、天台庵(见图2-6)。(www.xing528.com)
图2-6 现存唐代建筑细部分析图
宋代。
宋代建筑柔美细腻、轻盈灵动,舍弃了唐汉时期的厚重感,常见挑檐。民居建筑规模较小,虽然也是合院式住宅的形式,但是结构较为简单。小型构筑宅邸多采取长方形的院落式布局(见图2-7)。
图2-7 宋代建筑详图
元明清。
元朝都城的整体规划汉化倾向明显,建筑风格以游牧生活为主要内容,例如蒙古包就能体现出游牧生活的特点。元代开始建筑彩绘就逐渐形成了等级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和清朝。明清时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建筑平面布局。这个时期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天井形式建筑,明朝以景德镇为典型,清朝以婺源县为典型(见图2-8)。木结构承重,砖墙或土坯墙混合出现。在住宅群落中出现了带有地方特色兼具防火的马头墙。
图2-8 明清时期天井民居平面图
2.3.7 近现代住宅空间形态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间节点被叫作近现代,近现代建筑风格也是这期间涌现的建筑类别。这一时间段的建造风格处于中西交融、新旧更替的转折期。1900年左右出现了独户型住房,这些住房来源于西方国家。屋宇宽敞,有绿茵,层高多为一层或二层楼,外观上与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差异,多以法、德、英、俄等国家的住宅建筑风格为主,使用者多数是外国官员或商人。20世纪之后独户型住宅逐渐演变为花园住宅的形式。联户型、多户型住宅形式在普通百姓生活中也较为常见。例如上海的里弄住宅空间紧凑、用地精算为特点;在偏北方的地区如沈阳、哈尔滨等地“大院”居住空间较为常见,其特点在于院内由外廊式房屋围合,能容纳几十户人家,空间密度大,公用设施多。高层住宅建筑是现代居住空间的特点,属于人口密集与高地价的衍生品(见图2-9)。
图2-9 居住空间演变分析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