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阐述:研究方向硕士论文集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阐述:研究方向硕士论文集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总结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特征就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模式。图2-1西方与中国社会特征对比图这种思维的起源是人,以人为单位的家庭、家族、血缘关系、地缘。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架结构、大屋顶、斗拱、大面积彩绘、院落布局等都属于硬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阐述:研究方向硕士论文集

2.1.1 传统建筑形制中“差序格局”的阐述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时间段,金耀基先生给出了定义:“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特征是由基层结构的私人网格所构成的,费孝通先生归纳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有所区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形式并不是中国或西方独有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里也存在团体,西方也不是完全绝对没有差序的存在,只是纵观整体来看的主要格局。费孝通先生将两者类型做比对的强烈反差对比方便,读者能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西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是相对独立个体之间发生的(见图2-1),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简洁明了地概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架构与人际关系的特征:“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差序格局”的概念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发散,距离中心点越近代表关系越亲近,反之则疏远。能造成水波纹的“石头”代表着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来源。血缘关系的扩散又导致了地缘关系的形成,二者密不可分。可以总结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特征就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模式。

图2-1 西方与中国社会特征对比图

这种思维的起源是人,以人为单位的家庭、家族、血缘关系、地缘(见图2-2)。因此家族、血缘这个整体形成的框架就是中国人对于个人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的本质就是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下演变出来的规则,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得到体现,在内部关系中与外部关系中存在着。人们常说“阖第光临”,但是中国人很难能确切地说出“第”字包含的到底是几个人。传统建筑文化包括建筑本体的传统、所在地域的社会文化以及使用者的生产生活习惯等。社会形势造就了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反过来看建筑又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特征以及社会秩序。“阖第”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家”这个词的弹性很大,小的看可以是夫妻、父子、家族,扩展一些可以是自己人,即自己本身融入的所有圈子,再延伸“家”就是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格局就是有连带关系的圈子,并且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所处的圈子是不同的,这与费孝通先生形容的“一捆一捆的柴”是一个意思。可以将“圈子”比喻成一个蜘蛛网,自己就是中心,以亲疏关系为网。孔子口中也出现过“差序格局”的影子,说的推己及人中的“己”就是自我,伦常就是“己”随着格局网向外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没有给出确切的“差序格局”的说明和界限。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仅仅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对于乡土中国的一些特殊的社会差异给出的解释,是出于学术交流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进行阐述的,不是其本质的解析。

(www.xing528.com)

图2-2 “差序格局”关系图

2.1.2 不同时代与地域文化下的建筑特色

著名建筑学家侯幼彬先生提出“建筑传统是一个多向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从对传统继承的方法角度而论,需要对传统作硬、软之分,实质上就是内外之分。”构筑物的结构框架是硬传统,表现的是外部整体构造。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架结构、大屋顶、斗拱、大面积彩绘、院落布局等都属于硬传统。内涵的软传统指的是建筑内部生成的构成语言,例如构筑物布局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观念、时代社会背景、人们生活方式、大众审美原则、宗教信仰等。硬传统是软传统的内在表现。综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软传统都是各具特色的,所以各个时空下的硬传统都是独一无二的。

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曾评价说历史建筑应该从有文献记载的秦汉开始考究,所以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演变在时间轴上主要的朝代分成秦汉、隋唐、宋代、元朝、明代、清代、近现代,在广袤的疆土地域上可划分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