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的核心是自然。它包含了人平和、超然的心境,同样也指事物简约、自然、无华的状态。“寂”在审美观念中表达为质朴,具有残缺或不规则的美感(见图4-2)。
图4-2
枯山水运用纯天然的迹象元素,以其极端简约抽象的写意方法表现山海之境,将“物”的材料、质感、形象等通过隐喻和比拟手法,进行特殊的堆叠,将“物”之美通过视觉感知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将“侘寂”进行外化的感官呈现。枯山水以简驭繁,将无生命的沙石来代替自然山水,将人工雕磨的痕迹藏匿于“物”之下,看似无为而为,更在于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境界(见图4-3)。为了接近事物的本质,侘寂美学意识深化了人们对质感的体验,引领修行者的精神脱离事物的表象,沙石的疏密使其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山石的坚固使其体会到精神的永恒。这是一种意境的物化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式需要观者在欣赏时,舍弃自我,使对象纯粹化,将这种美进行意境的升华,感悟并发现其核心意义上的美。这种美,像“侘寂”所想表达的一般,是观者在体察自然本真如樱花的短暂美丽之后获得的人景合一的忘我以及内心的平和。
(www.xing528.com)
图4-3
作为日本园艺的独特元素,枯山水又被称作假山水。枯山水一词曾被写作“唐山水”,“唐”指的是中国,“山水”是日本园林的意思。平安时代的园林名著《作庭记》中写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到了室町时期,将山水庭园与修行结合,也使得在文化层面上,社会由贵族进而转为禅宗,他们在寺院中修筑小规模的园林,适于从建筑内静观园中迹象,意图在小尺寸的范围内也能体验山川河流之美,即枯山水的前身与来源。因为僧侣们认为枯山水对坐禅冥想有好处,于是这种小尺寸枯山水园林逐步被广泛地使用。将真实的山与水转化为“假”山水,用细碎沙石和自然元素所构成。苔藓和植物的结合带来了些许的生机,平衡着植物春来春往生命的变化以及山石的恒久矗立,打破了原先山水之中的沉寂,感悟着时间。
枯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通常不是轻松和闲适,情感体验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将事物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自由生长的特性注入情感,其更多的是感悟生命的庄重以及宇宙的深邃。使我们脱离出与园林物体互动所激发出的感觉,把对形象的体会进而融于情绪之中,其中的草木以及沙石都是枯山水表达的侘寂之美学。这种造园理念,其所注重的思想、冥想中的美,重视事物的内涵,净化了人的灵魂,正是造园家们所要追求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同样也符合“侘寂”消减到本体,但不减诗意的概念。
京都龙安寺石庭作为枯山水的代表,“枯”得最为彻底。建于15世纪末期的龙安寺,是枯山水境界、内涵最有力的代表作。庭院里没有一草一木,而是通过石块的排列组合及白沙的铺垫、苔藓的些许装饰,将这一无声之景幻化为山与水,勾勒出一幅空静而寡淡的水墨画卷。其烘托出的美感,有着深厚的道理,如同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参观龙安寺的游人通常都会聚焦在富有质感的景观元素和富有神秘感的置石中。沙石、苔山、草木这些物质相互融合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出特殊的情感。这种“空相”的概念就是侘寂带来的空间中的美,显示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性与象征性。侘寂美学意识赋予枯山水庭院景观淡泊宁静的静谧氛围,让观者感悟到枯与荣、生与死的无界限。龙安寺作为枯山水典范,其侘寂美可谓言之不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