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遵循社会发展与时代特点
城市中,文脉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造就了城市不同的地域形态、社会文化、历史沿革。它们凝结着城市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城市表象形态,造就了城市中特有的意象表达形态,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和先民的智慧成就。
基于以上对沈阳各个历史时期城市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意象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特定的社会文明下人们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文脉节点下,城市中所形成的意象形态以及人们对城市意象的认知程度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城市意象形态都遵循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此,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延续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点,并与社会的发展状态并生发展。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跨时代的,它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而产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在城市设计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城市意象的营造中,我们应遵循城市意象的时代性特点,使城市意象符合当下的城市文脉特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5.3.2 城市意象区域层面的多元性和文脉渗透性
城市中各个城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速度和文化渗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和特点,因此,不同的城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意象的营造中对城市区域的形态调整方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文脉沿革和城市意象的内在联系形成多样的营造策略。
从上文可以看出,城市文脉影响下沈阳各城区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决定了该城区内部的城市意象属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感受和特有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而丰富城市意象形态。因此营造城市意象的独特性需要保持城市区域的多元性,融入不同形式的文脉渗透,进行不同区域的文脉特征分析,丰富城市的意象形态和区域层面的多样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多样的空间环境,避免单一混淆的城市意象形态。
沈阳城市意象经过不断发展,文脉形态在城市中的表现方式是多元化的,它表现在城市表象形态建设、城市文化、居民生活方式等。这些层面中的多样性与联动性丰富了城市意象,使城市聚合成一个供人们生活聚合的整体,产生对城市和生活区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护城市的多元性并注重文脉的渗透性是营造城市意象的重要环节,文脉的缺失会使人们缺乏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遗失的城市记忆和碎片式的城市文脉很难支撑城市意象的形成。
对于城市文脉的渗透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在一些延续历史文脉的街区和建筑标志物不应该单单限制与其表象的文脉层面上的绝对还原,而是应该注重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层面的多重展开。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建筑物和街区应该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修缮,一些因时代变迁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则会被移除或改建。这些历史留存下来的文脉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现代城市中,并与时代的发展产生共鸣。当人们感知历史街区时,能感受其文脉留存的必要性,那么这些街区或标志物就具有了文脉渗透下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沈阳城市意象由文脉中的各个要素构成,每一个要素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沈阳城市意象的营造中,不但要保持区域层面的多样性,还要注意文脉渗透的多样性,加强各个层面的关联性,形成独特的城市意象。
5.3.3 形成细腻和谐的意象肌理(www.xing528.com)
各城市要素之间的组合排列方式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各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例关系是城市肌理质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中各个意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混合度越高,其产生的城市肌理质感就越细致、模糊。反之,意象要素之间相互排斥,格格不入,则形成的城市肌理质感则粗糙、清晰。然而,细致模糊的城市肌理会形成识别性高且连续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出空间的亲切感,使人们感到舒适自在。
城市的意象肌理不仅仅由肌理的质感决定,城市中各个意象要素的组合形式也影响着城市的意象肌理。意象要素中提取出的文脉的缩影,若由单一孤立的意象元素呈现出的意象肌理则容易出现对意象认知的碎片化和混乱化,人们难以形成连续有序的意象要素的连接和整体的意象感知。因此,为了保证城市整体意象的连续性,意象要素之间的构成形态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一个城市的群体意象,形成人们对意象形态的群体认知。
沈河区目前意象要素的组织形式单一,意象肌理质感粗糙,各个文化区域、个体之间相互脱节。例如清故宫古城内,历史文化古迹与商业区之间依靠形式过于夸张的仿古建筑,使空间衔接过于生硬,与周围的城市建筑形成了鲜明又刺眼的对比(见图5-2)。古城内外的建筑风格与区域形态同城墙外的建筑空间组合形态完全抽离,其意象感知毫无联系,古城墙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延伸,成为隔离内外意象要素相互联系的巨大障碍。
图5-2 古城墙图
为了建立起城墙内外之间的联系,形成细腻和谐的意象肌理,应该整合城墙内外的建筑形态,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态并融入景观设计,营造出一个细腻的整体意象肌理。如大帅府是故宫古城内的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很强的传统遗迹建筑形态,应该与周边的商业文化和居住文化相互链接,将各类意象要素进行重组,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方式使文化进行相互渗透,打破原有的清晰界限,建立区域的整体意象肌理。创建城区公共休闲区域,延续故宫道路的原有活动范围,创建小型建筑节点,如历史文化体验场所等,将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产生文化融合交流,打破影响城市交融的清晰边界,建立一种相互融合的意象肌理。
5.3.4 意象要素新旧元素的兼容与置换
城市建设不断更新换代,城市意象要素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旧有的历史意象要素形态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城市遗忘。因此,在城市意象的营造中,要掌握城市文脉的发展,在时代的变化中找出意象要素中新旧元素的发展关系,注重旧有的城市意象要素中的历史文化,将其转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元素来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借助旧有意象要素的易识别性,更容易给人们带来亲近感,促使人们加强对城市意象的认同,并形成独特的意象。
铁西区作为沈阳老工业区,由伪满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壮大,铁路的形态和建设带给铁西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属性和意象形态认知,铁路这一元素作为铁西区意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区的不断发展,城区功能不断转变,铁路在现代城区内不再作为促进交通发展的唯一要素,铁路不断被拆除,铁路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化出城区发展建设。为了保留城市文脉中的铁路文化,我们可以将铁路这一元素看作城市意象要素中旧有要素,通过新旧元素的兼容转化实现铁路的现代化价值。在不阻碍城市正常通行的路段对其要素进行景观标志化的艺术处理,将铁路元素融入景观节点的各个角落,作为铁西区的标志性符号。通过保留其内在的文化层面的传递性,将铁路原有的线性形态保留,并在沿线引入新的景观节点区域,在视觉层面和体验层面建立起新旧历史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