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城市意象形态与文脉
城市意象形态是人们对城市各个要素的总体感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形态从本质上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性质和方式。而本文的城市形态意象指,感知城市形态不但要从有形的建设中体会,还要感受城市中无形的城市历史文脉,建立起在城市意象形态物质基础上的文化归属感,那么这座城市对于人们来说就是特有且清晰的。清晰的城市意象具有很强的辨识性,人们可以不用费力就清楚地感知到自己所熟知的城市形态,并感知与其他城市有所区别,即场所特色。这种特色是城市意象形态经过城市文脉沉淀所得,城市意象的发展遵循着城市文脉的发展轨迹,城市文脉是对城市意象形成的记载,不会随着城市表象形态的更新而消亡,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使得城市意象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因此,本文探讨的城市意象提出在探究城市意象的同时,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特色的本质和内涵,应注重与其的内在联系。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意象形成的前提和条件,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轨迹,从而形成具有城市特色和感染力的城市意象形态。
2.3.2 城市文脉与意象的“形”与“意”
城市文脉与城市意象中都有物质形态要素和意识形态要素,“形”既是意象中的象也,也是文脉中的显性要素,在物质形态要素中文脉与意象所对应的元素都是构成城市形态的物质载体,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和传承需要依赖空间中物质形态载体的呈现,对于城市意象的记忆需要依赖能够表达出城市意象的物化表象要素来呈现。对构成城市物质空间意象的物质要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衡量一个城市文脉发展与保护的程度,对构成城市文脉的物质要素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意象,为意象的营造策略提供依据和物质基础。因此,只有更好地理解文脉与意象中的“形”,才能沿着更准确的文脉道路理解城市意象。
城市中的“形”是城市空间外在的表达,而城市中的“意”是城市的内在表达和感知,通常表现为居民对城市文脉感知和认可,进而带来的心里印象,即是意象中的“意”。在凯文·林奇提出的在感知城市的过程中要利用具体元素来提高意象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还应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结合,加之以文脉要素中的城市历史沿革、城市文化等这些意识形态要素。对于城市意象,文脉中“意”应该根植于城市意象之中,二者不可分离。否则,意象就不是完整的意象。因此,在分析理解城市意象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以文脉为导向指引,渗透到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
2.3.3 城市文脉与意象的“形意合一”(www.xing528.com)
城市的独特意象性依赖于城市文脉的融合与传承,一些城市建设只注重物质层面的要素建设,而忽略了传统文脉的传承,使城市意象形态脱离了原有的社会文脉基础,忽视了对城市历史脉络的分析。城市文脉可以使人们在感受城市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文化认同。但是文脉保护不意味着完全地复原历史画面,许多历史古迹的保护和重建是对文脉的重新记载,但是这些只是表象的形态要素在视觉层面上给人们形成的头脑中的片段记忆,并非是真正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没有形成场所的意象。
城市文脉与意象应在“形”与“意”的共同影响下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形”的范畴之中,“意”作为其内在的基础与记忆;在“意”的范畴下,“形”则为其提供物化的表现方式。在分析城市意象中“形”与“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文脉中“形”与“意”对其的影响,偏重于对“形”的构建则易于忽视文脉的作用并使文脉变得过于表面化;过度重视“意”则会造成城市的形态要素缺失而无法形成意象。因此,对于城市来说,要使城市文脉与意象在“形意合一”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的发展,打造可读性强的城市空间,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多层次的城市形态,使城市无论在物质表象形态上还是意识形态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意象(见图2-6)。
图2-6 文脉与意象关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