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具有普适性,通过对城市元素五要素的分析,加之以城市本土化的文脉认知,可以探讨出具有弹性的公众意象,塑造城市的可读性。
2.2.1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通过观察者对空间形态的体验、观察形成的感知图像,这种意象空间是可以供大脑回忆的主观城市环境空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打破了原有的城市环境研究的角度与范围,不单单是原有的研究城市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转变为探索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城市物质形态要素与城市居住群体的关系(见图2-5)。注重城市居民个体或群体对城市空间的感知,突破了传统的对城市研究中单一地对土地环境和功能分区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认为每一个城市都留存着居民对城市空间感知而生成的群体意象,并且清晰可读的城市意象不仅仅能使居民在情感上因清晰地认知城市形态而获得安全感,而且形成了要素间的连接组织框架并增强要素之间的联系。
图2-5 城市意象理论体系
在内容结构上,林奇通过对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解读,在人们对城市意象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城市形态这个物质前提,而城市形态应具有这个城市的特色,使人们更加能增强辨识度,城市形态是通过观察城市形态要素结构来完成的。通过观察城市形态、感知城市文化,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并了解这个城市,因此在塑造城市公众意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展城市可读性形态,融入城市文脉特色,这也是本文将城市文脉与城市意象共同探讨的原因。
林奇通过对三个城市(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的统计和分析总结出城市结构对居民群体意象的作用和影响,并阐述影响城市意象形态的五个基本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2.2.2 城市意象的要素
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中影响城市物质形态的要素阐述为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些要素在城市形态中各具特色,对城市发展和可意象性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这五个要素在空间形态上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它们相互堆叠、穿插,相互作用、转换,甚至相互制约。城市中的各个节点相互连接组成了区域,每一个区域都由一定的边界控制,道路是区域形态中的通行轨道穿插连接成一定的组织形态,标志物作为区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构筑物散落在区域的各个方位,这些要素各有分工,各具特点,最终组成了一个整体意象。
(1)道路
道路是人们了解城市的移动轨道。它可以是街道、公路、铁路或是运河,是一个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纽带和连接边界与区域的重要桥梁。在认知城市的过程中,道路的形态布局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道路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与建筑、广场、公园绿化等交织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是人们辨别区域的重要方式。道路在分割城市形态的基础上,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使其具有自身的文化价值。位于城市中有价值的区域,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文物古迹的发源地,其道路地位会被提升。深厚的文化底蕴会呈现出独特的道路形态,被公众广泛认知,并引起一些特殊人群的共鸣和回忆。同时,人们依赖于道路的名称来感知城市,理解城市意象。因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政治意识要素将城市文化得以提炼而为道路命名,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更迭,道路的名称在新的时期被城市所沿用,是一种对传统的认可和对历史的延续。是人们感知城市形态和历史脉络的重要因素。
(2)边界(www.xing528.com)
除了道路,边界也是城市中的分隔要素,作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分割了物质空间之间的连接性。边界作为一种横向参照物可以是围墙、海岸线、铁路线的分割等。边界的分割不是绝对的分割,它可以是任何一种线性物体,部分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把空间分开出来;也可以是连缝,相邻的两个空间形态相互联系,彼此连接并未被分割。有时边界也可以是通道,居民可以沿着它行走,这时道路也具有了边界属性和特征。
(3)区域
区域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出,且具有较大范围和共同特征的空间。区域空间形态定位的连续性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物化形态特质,区域中相同的纹络、拼接状态、建筑标识、装饰色彩等视觉元素都可以成为鉴别区域的线索,形成人们对区域的意象。想要营造一个区域的强烈意象,就要对区域的元素线索进行强化。
(4)节点
节点是城市居民通行道路中主要聚集要点,是城市构成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点。它们首先是城市中的链接点,也可以是交通路线中的休闲点或者汇集交叉点,还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聚集点,如城市街角的集散地或者是城市中的广场、商业中心等。城市中的某些具有城市代表特征的节点展示了城市的特色和缩影,成为区域的象征。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城市形态中重要的元素,其形态通常由城市的传统要素中提取,对城市具有代表性作用,人们通常以标志物来代表城市身份特色和城市印象。它可以是城市中具有较大体量的独立领域或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作为引导人们获得城市信息的标志性物体。它表达了城市各个层次的文化意义,是城市精神层面、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
标志物是城市记忆的外向性参考点,通常以单独的构筑形态存在于城市之中,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向心力量,并与周围的环境设施形成认知联系,此时标志物的形式和功能被补充和完善。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标志物的定义范围不断扩大,它不单单是一个大尺度的地标性构筑物,也可以是某个蕴含了历史文化的建筑形态,历史公园甚至是一条街道、一个店面、树木等。
2.2.3 城市意象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主要依靠城市意象要素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元素,通过合理的组合设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环境印象,但是在理解城市意象中,林奇只注重了物质环境知觉给人带来的心理意象,而忽视了城市文脉中的城市文化、历史价值带给城市的意象影响,使城市意象在社会文化中出现贫血。城市文脉的融入和继承是城市意象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本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不单单研究城市的物质形态意象,同时也融入了非物质形态的要素研究,将城市文脉结合到城市意象的构建中,丰富城市意象的内涵,融合本土化的文脉认知。本文的城市意象指在城市文脉发展脉络下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城市意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