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建筑结构对纪念碑性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结构对纪念碑性的体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屋架,中国古建筑的屋架是由举架、推山与收山、梁、桁、椽等部件构成,举架的高度是指房屋的高度,由房屋的纵深与平面而决定举架的尺度。

中国古建筑结构对纪念碑性的体现

4.1.1 中国建筑的结构中的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无论是古建筑的平面或是外观都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这种结构形式从中国古建筑发源的原始末期就已经形成,伴随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其中主要的三种结构形式是井干式、穿斗式与抬梁式,抬梁式(见图4-1)是其中的主要形式。

图4-1 抬梁式结构示意图

春秋时期,抬梁式结构的技术水平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又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构造体系达到成熟。抬梁式的构造方式是在房屋前后的对称位置立起柱子,在两根柱子之间架起横向的梁,在大梁之上依次叠加瓜柱和尺寸较小的梁,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这样一组木构架就算搭建完成,形成坡屋顶的斜面。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梁构成的直角的檩,在高度不同的檩之间,上下搭建椽,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向下的屋顶骨架,这种由两组木构架组成的空间被称作“间”。这种木架结构还可以搭建正方、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万字、田字、扇面等平面的建筑以及多层的佛塔与阁楼。

4.1.2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与井干式结构

穿斗式的木构架(见图4-2)与抬梁式的木构架同样也是在房屋前后的对称位置立起柱子,但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密集,柱子之间不需要横梁连接,在每个柱子上方随着屋顶坡度的升高直接在上面架上檀。最主要的特点是运用一种被称作“穿”的小木枋构件在柱子之间直接穿插,做成比较大型的一组构架,这种构架形式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使用比较普遍,但是也有部分房间在建造时在房屋的两端使用穿斗式结构,而在房屋的中间使用抬梁式结构的混合式的建造结构。

井干式的木构架是使用圆柱形、矩形等形状的天然木材,通多这些材料的堆砌叠加,直接作为建筑的墙体结构。据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的墓葬内就已经有了这种井干式的陪葬物。此后,在汉代的墓室里也发现了同样结构的陪葬品,在汉朝初期的宫苑建筑中,还建有井干结构的楼,根据发掘出的随葬品记载,井干式的房屋可以直接建造在地面上,也可以像穿斗式结构一样,直接建造在干阑式的木架之上。

除了上述几种结构外,在西藏、新疆与内蒙古等地区还流行过一种密梁平顶结构,这种结构纵向柱子直接承接檀,在每个檀之间直接架起椽,构成屋子的平顶,在这种结构下,檀实际上起到了梁的作用。

4.1.3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的大木作

在中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中,各种大木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大木作包含了柱、枋、斗拱、屋架等古建筑构件。

柱,柱子(见图4-3)在中国古建筑中如果按所处的位置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内柱与外柱。如果细致分类的话,按照外观分类,可以分为直柱、梭柱、收分柱、凹楞柱、盘龙柱等。如果按照构造需求分类的话,又可分为雷公柱、擎檐柱、抱柱、垂莲柱等。

图4-2 穿斗式结构示意图(www.xing528.com)

图4-3 中国古代柱子样式示意图

柱子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人类把木柱通过绑扎法固定用来支撑建筑物,在商代,在柱子下放置大型的卵石作为柱子的基础。发展到秦代柱子的形状已经有了方形。发展到汉代的石柱,柱子的形态已经有了八角、凹楞与人像柱等柱子形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中土盛行,在柱子的形态上发展出了束莲柱、莲花瓣石础等。在唐宋时期,柱子呈现上下束柱的形式,虽然在元朝时被直柱替代,但是在明朝开始又被沿用。古建筑中的内柱与外柱在宋代出现了内外高低不等的柱子形式,这在古建筑的历史上是一种形式的进步。

枋,枋的类型包括额枋、平板枋与雀替。额枋是柱子上负责连接与承重的木质水平构件,在南北朝之前这种构件置于柱子的顶端,在唐朝才逐渐被移到柱子中段来,唐代的额枋高宽比约为2∶1,侧面呈现出弧面形态,在角柱处不出头,到明清时额枋的切面比例约为1∶1,开始出头,出头形式是霸王拳。平板枋是平行放置于额枋上,用于承载连接斗拱的构件。最早出现于唐西安的玄奘塔之中,最开始的形式与额枋一样,随着发展,逐渐开始窄于额枋。雀替是梁枋与柱子之间相交的短木块,后期也有用在柱子楣子下的,但已经被用作装饰了。

斗拱(见图4-4),是中国古代木构件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昂组成。在柱子上方梁檩处垫置木块,增加接触面积,又从柱子向外悬挑梁,将梁垫高挑起更多的屋檐。这挑出的悬挑梁与垫高的木块就是“斗”与“拱”,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屋顶的重量荷载传递到柱子之上。

图4-4 中国古代斗拱结构示意图

周朝,斗拱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铜器上,汉代的壁画、石刻上也多有记载,在汉代墓穴中也保存了石材仿制的斗拱。根据记载,在当时的斗拱形式已经有许多种,单层拱、多层拱、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等。发展到唐代,斗拱又有了重要的发展。昂已经开始被使用,到宋代,斗拱(见图4-5)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在形式与尺度上已经统一。在《营造法式》中有了详细的规范与尺度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已经处于规范化的阶段。辽、金的斗拱基本继承了唐、宋的形式,但是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开始使用斜拱与斜昂。到明、清时期,斗拱的尺度大幅缩小,并且昂已经失去功能作用,主要作为装饰使用。

图4-5 中国古代斗拱样式示意图

斗拱本身也是一种封建社会中阶级森严的象征,能使用斗拱的建筑大都是高级的官庭式建筑,它本身也是一种等级制度衡量的标准。

屋架,中国古建筑的屋架是由举架、推山与收山、梁、桁、椽等部件构成,举架的高度是指房屋的高度,由房屋的纵深与平面而决定举架的尺度。梁按照外观可以分为直梁与月梁。大多数截面都是呈矩形。桁、椽瓜柱、驼峰、替木等其他构件主要是在屋架中起到连接与分载重量的作用。

在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无论是形式构造还是木作构件,都在小小的木架构方寸间纪念了古代先人们伟大的建造智慧与等级森严的礼法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