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师议》:宋元韬略的高明研究

《班师议》:宋元韬略的高明研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忽必烈得知这些紧急情报后,当即召集手下的谋士商议对策。此时郝经提出著名的《班师议》,建议忽必烈马上与南宋议和,班师回朝,防止阿里不哥抢先占据帝位。所谓不失其正,即不失时机,而且时机得当。对于时势的分析与判断以及时机的把握与利用,都有高明的研究。因此更加严禁杀人。目前殿下唯一的可行之计,是立即与南宋媾和而回师蒙古,尽快商定继位大计,把灾祸消除于未然。郝经的这篇《班师议》真是考虑得极为周到,

《班师议》:宋元韬略的高明研究

忽必烈得知这些紧急情报后,当即召集手下的谋士商议对策。此时郝经提出著名的《班师议》,建议忽必烈马上与南宋议和,班师回朝,防止阿里不哥抢先占据帝位。

郝经认为,按照《周易》的说法,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才可称为圣人。所谓不失其正,即不失时机,而且时机得当。他回顾:

忽必烈殿下聪明睿智,足以君临天下。很早之前,就对郝经说“现在的时势还不允许,不可贸进”,又说“时”之一字,最当用心。对于时势的分析与判断以及时机的把握与利用,都有高明的研究。还说“可行之时,尔自知之”。这是让我们不必担心,只要到了该动手之时,自会做出决断。据此可知殿下对于《周易》所说的“时乘六龙[1]”之道,早已洞然知悉。

不过话锋一转,就批评忽必烈说:虽然殿下深得“时”之大义,而从实际上看还有不到之处。自出师以来,大王都表示进而不退,作为谋士,一直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一路上谋士们多次提出这个问题,殿下都不解释。目前形势已很紧张,我们必须提出看法,供殿下参考。

我朝灭金之后,对于南宋,只知进取,不知休养生息,使军队疲惫,国库空虚,三十年过去,还是不能消灭南宋。在蒙哥大汗继位之后,仍应暂时休养生息,却还大举发兵,进攻南宋。这从《周易》的原理说,就是不当进而进,就是不知进退存亡。如果以为是天命所在,按照上天的意志,我朝必须取宋朝而代之,因而不停进攻,则这种知进不知退的行动,还可以理解。

可是现在蒙哥汗已死,大军失去统帅,在此种情况下,殿下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就应该派出使节遍告所属诸军将帅,逐步撤军,暂时与宋讲和,返回蒙古,把继位之事办好。有了这个条件,才可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可殿下还是进而不退,这也是不当进而进。

从这次南征看,如果当初不宜渡过淮河,则其后更不应该渡过长江,既然不宜冒进,就更不应该渡江之后又来围攻鄂州。如果以为目前是灭宋的大好时机,因而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且已渡过长江,就不能停下来而不进不退。而应攻占鄂州,分兵四出,直逼临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消灭南宋王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知难而退,保存实力,班师回朝,仍是可取之策。

然而这些都没做到,而是师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迁延盘桓,情见势屈,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则我竭彼盛,又想等什么结果呢?况且我军目前已有十分之五的人员染上疾病,如果再拖延下去,到了冬春之际,传染病要大肆流行,那时恐怕欲退而不能了。

现在从全局形势看,由于西路军已经撤退,使得南宋在上游地区已无任何军事压力。而在中下游,由于我们不进不退,贻误了战机,使南宋得以集中兵力重新部署。而且他们听说我方蒙哥大汗死于阵前,而且内部已经产生矛盾,因而士气大振,在中下游地区已构成严密防御,甚至还有反攻能力。此时,我军再想攻下鄂州,难度已大大增加。如果不顾一切代价非攻下此城不可,由于宋军已在其他地区重新设防,也无多大意义。由此看来,我军倾尽全力的南征,所得不过区区一城,而且胜之不武,如若猛攻之后,仍不能得手,更会使我朝与我军大损威望,于我方更加不利。

从各种情况看,殿下的本意,不想渡江,既然渡过了长江,也不想攻城,既已攻城,也不想花费巨大的代价,这可从已经宣布的军纪看出:殿下命令不许焚烧房屋,不许抢掠财物,不许毁坏坟墓,三百里之内禁止一切侵掠。有人建议抛下鄂州不管,集中兵力直取临安,殿下则以为临安人口稠密,大军一到,就算全军能执行纪律,不乱杀乱烧乱抢,也会践蹂这块富庶之地,实所不忍。殿下以为,如果上天让我朝得到天下,就不必用大军征伐而杀人,如果上天不让我朝得天下,则杀人众多又有何用处?因此,殿下未能直取临安。

这还造成了武将与谋士之间的矛盾,武将认为殿下这种思想是谋士们灌输儒家学说的结果,因而提出文人不可信用,他们认为不杀人就不能得城。对于武将的看法,殿下表示了明确的态度:宋朝守城者只不过一个文人贾似道[2]而已,而蒙古十万大军竟不能胜,杀人数月而不能拔下鄂州城,这是武将之罪,岂是文士之罪?因此更加严禁杀人。殿下的这种仁心,已经感动了上天,所以才赐给殿下实现夙愿的良机[3]

殿下久有回归蒙古之志,实在是由于目前的种种问题,而不能马上行动而已。但是现在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不得不马上做出决断。(www.xing528.com)

现在的形势,宋朝非常惧怕大敌压境,虽然目前集中了不少部队,但只能处于防守状态,无力大举北上反攻。而我朝方面则是国内空虚,塔察儿等王拥有相当的兵力,处于我们的背后,西域各国窥视关陇地区,隔断了我们与旭烈兀[4]的联系。国内的人们都是各持两端,观望形势,凡有一点实力的人,都对大汗之位垂涎欲滴。一有机会,就会使这些人的野心大大膨胀,如果他们之中有人在蒙古抢先举事,则殿下腹背受敌,大事去矣。

事实也正是如此,目前阿里不哥已经发布命令,让托里奇到燕都担任断事官,设立行尚书省,接收了图籍档案,向属下各道发号施令,这就是执行皇帝的权力!虽然殿下素有人望,且握有重兵,但也不能说是万无一失,大汗之位非我莫属。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殿下难道不知道吗?如果阿里不哥明天声称受有蒙哥遗诏,正式继位为大汗,一纸诏书颁布全国,与宋媾和,则殿下恐怕连蒙古也回不去了。

事情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关头,不可再拖延下去。目前殿下唯一的可行之计,是立即与南宋媾和而回师蒙古,尽快商定继位大计,把灾祸消除于未然。具体说,应派劲兵截断大江上下的交通,以军事上的有利地位,与宋议和,让宋朝割让淮南江北地区,与之议定疆界及每年供奉的岁币数目。然后派出轻骑精锐部队,置辎重于不顾,渡过淮河,星夜奔驰,直抵燕都,制服托里奇,给阿里不哥一个突然袭击,使他的僭位奸谋冰释瓦解。

同时另派一支部队,迎接蒙哥的灵车,也就把皇帝玉玺接收到手。然后派出使节召见旭烈兀、阿里不哥、末哥及诸王驸马,在和林为蒙哥发丧。还要派官员到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等地,安抚各地军民,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听从殿下的统一号令。目的是使全蒙古统治下的官员军民知所归属,不生变乱之心,也使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才能使帝位自然而然归到殿下手中,而国家社稷才能太平稳固。

郝经的这篇《班师议》真是考虑得极为周到,得到众谋士一致的赞同,忽必烈也恍然大悟,明确了目前的重心不是消灭南宋,而是防止阿里不哥抢先夺得帝位。为保证大军安然北撤,必须首先与南宋媾和,忽必烈于是部署军队,做出放弃鄂州而要直取临安的样子,使南宋宰相贾似道大惧,派人前来议和。

忽必烈派赵璧与之谈判,临行嘱咐道:“你去宋营谈判,先要与之周旋,不可马上答应他们的条件。只等看到我方大旗摇动,你就找个借口马上归来。”

赵璧来到宋营,贾似道的使节宋京提出:“北军如果肯返还,我朝愿以长江为界,并且每年供奉银、绢各二十万。”赵璧心想,这个条件完全可以接受,但不可马上答应,于是回答说:“如果在我军刚行到濮州时,你方有这个请求,那还可以考虑。时到今日,我军已渡过长江,这些条件又有何用?现在我只要见你们的贾丞相,与他面谈。”宋京不敢做主,只好回去请示。此时,赵璧见己方大旗摇动,便说:“等贾丞相来了再谈。”于是返回。

忽必烈让赵璧前去谈判,完全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部署大军撤退。赵璧为他圆满完成任务,于是蒙古大军顺利撤退,只留下部分军队与宋军对峙。而贾似道则向南宋理宗隐瞒了议和纳币之事,反而声称已经击退蒙军对鄂州的包围,各路都获大捷,国家危而复安,骗取重赏。

忽必烈在稳住宋军之后,率精兵轻骑突然回到燕都,托里齐猝不及防,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托里齐正在燕都地区征编民兵,准备配合漠北蒙古军,对忽必烈的燕都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当地百姓被强迫编为民兵,对托里齐怨恨不已。忽必烈一到,察知托里齐的阴谋,就以先帝临终遗嘱为命,宣布解散这些非法编组的民兵,于是人心全都归向忽必烈。

在忽必烈北返途中,特派张文谦找商挺问计。商挺时在东平,忽必烈早就知他是中原贤士,此次班师退兵,虽有众多谋士参议,忽必烈仍不太放心,所以专门派人找他问计。商挺得知忽必烈已经北还,非常赞同,又告诉张文谦:此时人心浮动,大王尚未正式登基,虽然掌握着大军,但怕其他人假借意想不到的名义在军中煽动骚乱,所以一定要在军中宣布严格的纪律,除了忽必烈大王的命令,任何人的命令都不得盲从,不然的话,很难控制军心。

张文谦马上返回军中,向忽必烈汇报商挺的意见。忽必烈一听,不禁大骂道:“这么多谋士,怎么就没有一个人为我想到此事?若非商孟卿,几败大事。”于是火速派人到军中宣布纪律,统一号令。果然,不久就有阿里不哥的人潜入军中,企图煽动叛乱,由于军中已得忽必烈的指示,故把阿里不哥的使者当即逮捕处死,防止了军队的混乱。忽必烈得知此事后,对商挺更是另眼相看,当即召他来到上都开平,让他与廉希宪秘密协助继位大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