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网罗人才,不拘一格,也不急功近利,只要将来用得着,都预先罗致帐下,可见他的大有为于天下的志向之远,考虑问题之深。
金被元灭,其左右司郎中王鹗成为元军的俘虏,即将与其他人一起,押送刑场。这时蒙古军将领张柔看到此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就把他释放带回,然后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不因为此人是亡国之臣而轻视之,反而给予隆重的待遇,并向他虚心求教。王鹗为之细说儒家经典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忽必烈说:“我虽不能马上施行这些理论,怎知将来不能施行呢?”王鹗请求放他回家,忽必烈也不强留,而是派了五人随王鹗一同返乡,拜他为师,认真学习儒家理论。
只要是可用的人才,不管他是敌国的俘虏,还是寺庙的和尚,为了大有为于天下的志向,忽必烈都要加以利用,他的求贤可谓无所不至。
邢台人刘侃在仕途上一直不顺,不能从低级官吏中提拔上去,为此郁郁不乐。一天,他投笔而叹:“大丈夫不能被人赏识,就当隐居而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当一辈子刀笔吏!”于是弃官而去,隐居武安山中,不久削发为僧,法名子聪,来到云中南唐寺。这时另一位僧人海云赴忽必烈之召,路过云中,听说子聪博学多才,就邀他同行。两位和尚于是一同来到忽必烈帐下,忽必烈向他们询问种种问题,试探他们的才能。两位和尚果然不负众望,让忽必烈大为满意。子聪于书无所不读,是真正的博学之才,尤其对《易经》非常精通,还懂天文律历及各种奇门异术,谈到天下大势,更是了如指掌。忽必烈大为满意,海云则相对较差,结果忽必烈留下了子聪,海云却未被相中。子聪留下之后,不久就恢复俗姓,并改名秉忠,他就是元世祖最为信任的谋士刘秉忠。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天下之士已经风闻忽必烈的求贤爱士,而自动前来寻求明主,以求一展抱负。而忽必烈这时对所谓贤才,已实行筛选制,经过他的当面询问,测试这些人才的水平,根据情况,选优汰劣,表明忽必烈的网罗人才已经进展到较为深入的地步。
忽必烈留用了真正的人才,这些人才就会为他招徕更多的人才。如刘秉忠在忽必烈处得到重用之后,就推荐了张文谦。张文谦来到后,向忽必烈建议:“现在民生困敝,尤其是河北邢州一带,更为严重,何不从手下的人才中选派一位,前去治理,一来可以改善地方民生,二来也可观察这些人才的真实本领。”忽必烈于是派出乌脱、刘肃、李简三人到邢州,此三人同心协力,很快就使邢州人民安居乐业,户口增加十倍。如此显著实效,使忽必烈更加尊重儒士,这都是张文谦的启发所致。
不久,忽必烈听说真定路一位低级官吏张德辉是贤才,就把他召来,问:“孔子死了这么久,他提倡的圣人之性,又在何处?”张德辉回答:“圣人与天地相始终,无往而不在。殿下如能实行圣人之道,孔子的圣人之性,就在殿下之身。”(www.xing528.com)
忽必烈又问:“我听人说,辽的灭亡是因为他们过分信仰佛教,而金的灭亡是因为他们过分重用儒士,是这样吗?”
张德辉说:“辽的事我不太清楚,金朝的事是我亲眼所见。他们的宰相中虽然有一两位儒士,但其余全是世袭武将,每当讨论国家大事,又不让这几位儒臣参与。总体上看,金朝官员,靠儒士身份得到晋升的,不过三十分之一。国家存亡,自有应该承当其责任者,怎可责咎这些儒士?”
忽必烈又问:“祖宗的法度都在,但不能完全实行,又该怎么办?”张德辉指着案上的银盘,告诉忽必烈:“创业之主,好比制造这样一个宝器,精选白金,使良匠精心设计而制成,但要让后人永久传下去,关键是选谨慎厚道的人掌管住它,不然的话,不但很快就会有所缺坏,甚至还将被别人窃去。”
忽必烈沉思良久,说:“这正是我日夜担心的事。”又问:“农家辛苦耕作,为什么还缺衣少食?”张德辉说:“农桑是天下的根本,所有人的衣食都靠它供给。男耕女织,一年到头辛苦无比,还要把最好的上交给国家,剩下的仅够养家糊口,可是地方官吏又用各种借口横征暴敛,从农民手里抢走他们赖以生存的财产,所以农民才有冻馁之苦。”
忽必烈在与张德辉的谈话中,懂得了许多治民治国的道理,都是蒙古人的传统教育中未曾听说的,所以他更加重视汉人儒士,让已经投奔的儒士们向他推荐人才。于是又有魏璠、元裕、李冶等数十个儒士集中到忽必烈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