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儿子,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成吉思汗死后的遗嘱,是让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在位时,其弟拖雷虽然才能出众,也只能屈居皇弟之席。而忽必烈又是拖雷的第四子,按照继承权的顺序,他几乎没有登基称帝的希望。
由于窝阔台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强力人物,足以让其他人不敢心怀觊觎,所以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还不曾有帝王之心,因此在史书里,找不到反映此一时期忽必烈心怀帝王之志的任何记载。
如果窝阔台能够洁身自好,善始善终的话,忽必烈就算心有帝王之志,也不会有太大的机会。然而元太宗窝阔台犯了其他封建帝王的通病,过度享乐,不知自爱。在一次大规模的围猎之后,接受群臣的祝贺,毫不节制地喝了一夜的烈酒,第二天早上就一命呜呼,死时年仅五十六岁。由于窝阔台死得过于突然,加上拔都不愿意回来参加宗王大会,蒙古王座竟然出现三年的空缺。
窝阔台死后,乃马真氏摄政,忽必烈知道这种局面不会长久,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人物继承蒙古帝位。虽然在忽必烈之上,还有像蒙哥这样的强者,但他感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来临,这是一个靠能力竞争帝位的机会,如果不能敏感地认识这一点,就只能证明他不具备帝王的基本素质。
所谓帝王的韬略,并非只在登上帝位后才显示出来,应从其登基前寻觅踪迹。而在称帝之前就有帝王的韬略,则正可以展现这种韬略的深远与高明。(www.xing528.com)
时代决定人们的意识,忽必烈的时代,使他从小就懂得要不顾一切地争夺最高的帝位,只有占据了这个位置的人,才算是英雄。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了解成吉思汗从弱到强最终成为蒙古大汗的事迹,这一切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强者为帝王、为征服者,弱者为奴仆、为被征服者。为了这个信念的实现,忽必烈很早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显示出深远的帝王之谋。
在乃马真氏摄政期间,忽必烈因多次与南宋作战,已了解到中原汉文化的高深,他非常尊重这种悠久的文化,因此就使他的帝王之志带上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彩,这是他与成吉思汗等人的不同之处。
据史书记载,早在窝阔台死后不久,忽必烈就“思大有为于天下”。这是史家的语言,当然不会直说,而用含蓄的说法。所谓“大有为于天下”,就是想当天下之主。忽必烈有了此心此志,当然就会采取行动。于是他在中原访求贤才,虚己咨询。这是寻找可资辅佐的人才,以图日后的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