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旦一伙同年党,经过多年的政治磨炼,已经变得老谋深算,他们在太宗立储的前前后后,已经看清了谁是可以托身的靠山,谁是应该打倒的敌人。
胡旦一伙同年党,最初的政治失利,是因为朝中无人,后来总结经验,知道必须找到政治上的靠山。在寻找政治靠山时,他们不得不卷入政治漩涡中。在身不由己的挣扎中,他们认为太宗的长子完全失去了竞争力,因为此人太善,竟然为叔父的不公平遭遇而过度伤心,甚至不惜为此冒犯父亲当今的皇上。长子靠不住,太宗就属意于第二子元僖,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人之常情。于是胡旦一伙就在元僖身上投机。应该说,押这个宝,并不算错。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元僖会死得那么早?让一大批想在他身上捞一把的人失了足,吃了亏。
等到太宗不得不让第三个儿子元侃出任皇储时,早先投机的人们,他们都是元僖党,此时再来改变政治颜色,已无法让太宗信任了。所以,寇准这个晚到者反而可以捷足先登,这就是中国人说的,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寇准若早几年进入北宋初期政坛,相信也会与众人一样,成为元僖党。但等他出场时,元僖已成了历史人物,寇准所能托身的只有元侃,所以他就成了元侃党的当然代表。这也就是寇准为什么会在太宗最后一次选择接班人时成为唯一知己的原因。(www.xing528.com)
形势既已如此,胡旦这伙同年党也会在既存的政治环境中继续奋斗下去,他们只有与李皇后、王继恩等人结成同盟,与之联手,来向共同的敌人挑战。于是,李皇后、王继恩在宫中想方设法窥探太宗的心境与情绪的变化,并注意搜集寇准及元侃等人的不利材料,胡旦等人则在宫外积极寻找可当枪手的人。
最后,他们找到了久受寇准排斥打击而心怀不满且翻身欲望最为强烈的冯拯,在李皇后、王继恩等人为之准备了足够的材料之后,就由冯拯这个并不缺乏文才的进士,精心写就了一篇奏章,再鼓动对寇准这个同年久有不满之意的康戬,一先一后,射出了两支利箭。相信利箭到达的时机,以及太宗召见吕端等人的时间,都由王继恩等人精密计算已定,决不能在第一箭发射之时,让寇准有所准备,因为此人口才太好,又是那么博学,也许他的一番巧辩就让这支精心策划的利箭折戟沉沙。所以,太宗召见吕端等人时,寇准却不得不身在太庙忙着一项并不重要的公务。事情若无预先的安排,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巧合。于是寇准这个颇为自信且甚得太宗信任的宰相,一下子就被躲在暗处的王继恩、胡旦等人整得狼狈不堪,满腹愤懑地离开了相位,到一个小小的州镇与卑琐庸俗的刀笔吏们为伍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