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在宋人的记载中,完全把赵匡胤说成是被迫与无奈。这当然都是粉饰赵匡胤的政治形象,不能让人们知道赵匡胤自己是全部事变的主谋,而把他的上台,形容成天意,而非有意地抢夺。这种观念,当然出自于正统的儒家仁义道德观,伟大的人物怎会卑鄙到抢班夺权?他的上台,完全是顺乎人心与天意。
然而从更广的视野看,像赵匡胤这样夺取权力,也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的上台,实际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不能被简单地看作篡权。只不过在当时人们的头脑里,只有儒家的观念,不会像现代人那样根据是否正义与合理进行分析判断。
尽管宋代人记载那段历史,把赵匡胤说得非常高尚,毫无篡权的野心,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许多蛛丝马迹,证明赵匡胤并非被迫登上帝位。(www.xing528.com)
首先,在事前的军中,将士们相互谈论:“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这种说法,就是所谓兵士发动哗变的主要理由。但兵士们何以会产生这种想法,肯定是被某些人鼓动起来的。既然主上幼弱,不足为之出死力,那也不一定非要让点检(赵匡胤)做天子来代替幼弱的主上不可。由此可看出,对兵士们进行鼓动的人,不必是点检本人,但必定是点检的人。在北方军情紧急之时,兵士们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杀敌立功,却来议论为谁卖命的事,如果没有人在他们中间说三道四,他们绝不会产生这些想法。不过,兵士们一经鼓动就倒向赵匡胤一边,这也证明赵匡胤掌军政六年期间,已经下了不少功夫,既在各级军官中拉拢了一批心腹,又在兵士中树立了相当好的威望。史书上说赵匡胤得士卒心,为人望所归,将士阴谋推戴,看来都是实情,否则的话,赵匡胤就算有天大的野心,也不敢保证一夜之间,就能把禁军将士全部拉到自己的一边,借他们的力量推自己上台称帝。
如此看来,从假情报的炮制,到京城内、军队中的纷纷议论,以及陈桥之夜的兵变、赵匡胤的上台称帝,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由赵匡胤及其兄弟一伙人精心策划后,有条不紊地一步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形势、人心的向背、臣民的心意,赵匡胤不可能一无所知而糊里糊涂地被一伙兵士推到皇帝的宝座上。没有赵匡胤多年来处心积虑的努力,怎么会有这样美好的一天?他是早已把功夫下在了前头,时机一旦成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就能以不主动出面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如果再联想一下陶谷先生那句不同寻常的祝酒词,人们就完全可以断定,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不过是一场精心谋划的行动,后代的历史学家都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至于宋代人记载这段历史时所做的粉饰与回护,人们也不必苛求,权且看作臣民对开国皇帝的崇拜心理的具体体现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