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匡胤创造国疑气氛-宋元韬略

赵匡胤创造国疑气氛-宋元韬略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少”的问题已是客观事实,赵匡胤所要做的,则是创造“国疑”的气氛。从事实看,赵匡胤在制造“国疑”气氛方面,比其前的郭威更胜一筹。赵匡胤为此究竟做了多少工作,已无法查考,但史书中记载了几件事,已足够说明他当时为制造“国疑”的气氛而用心良苦。

赵匡胤创造国疑气氛-宋元韬略

如果说辽兵入侵的事是假情报的话,那么这个假情报的制造者,又会是什么人呢?当太后与老宰相手捧那份十万紧急的军事告急书一筹莫展之时,他们根本分辨不出这是一份假情报,当他们被假情报上所说的危急形势吓得手足无措的时候,他们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做出的错误决定将会导致何种后果。当然我们作为后来人,可以从更多的资料信息中了解到这一切的幕后真相,根本不会被这份假情报所蒙蔽,但在当时,只这一份情报就足以造成“主少国疑”的严重局面了。而这正是赵匡胤等人精心谋划时所希望出现的局面。

当郭威与柴荣叱咤于中原大地,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时,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也像五代其他皇帝的子孙一样,被自己手下一个得力干将所取代。而这位得力干将所以能够具备对政局举足轻重的力量,又完全是靠这些皇帝的重点栽培所造成。郭威当年走过的路,就是后来赵匡胤所走的路。本来郭威可以避免这一历史悲剧的重演,因为他有一个能干的接班人柴荣,然而柴荣死得太早,这才让赵匡胤能重温郭威的旧梦。

赵匡胤在郭威与柴荣手下一直受到重用,如果柴荣能多活三十年,也许赵匡胤就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不过就在柴荣早逝之时,赵匡胤已经成为后周王朝最有实权和威望的军事将领。史书称,在柴荣死后,幼主继位之时,赵匡胤已掌军政六年,多次随从周世宗东征西伐,屡著战功,既得士卒之心,又为人望所归。

即使到这种时候,赵匡胤也不能直接向后周的老太后和小皇帝抢班夺权,所以他需要一个顺理成章的权力转移。而在当时,他能想到的办法,不外乎五代以来人们惯用的手段,即用兵变立皇帝的套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要想造成一次成功的兵变立皇帝,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形势,这个形势,用史家的话说,正是所谓的“主少国疑”。“主少”的问题已是客观事实,赵匡胤所要做的,则是创造“国疑”的气氛。

从事实看,赵匡胤在制造“国疑”气氛方面,比其前的郭威更胜一筹。如在元旦节庆之时,突然送到一份紧急军事情报,使人们在一片欢乐中仿佛挨了一闷棍,这对打乱人们的正常思维,起了很大作用。老太后与小皇帝自不用说了,就连范质和王溥这样的老宰相也被搞昏了头,仓促之间,把禁军的指挥权交到赵匡胤手上。

太后、皇上、宰相被蒙蔽之后,还要使大多数的臣民也都处于疑惑的状态之中。赵匡胤为此究竟做了多少工作,已无法查考,但史书中记载了几件事,已足够说明他当时为制造“国疑”的气氛而用心良苦。

史书上说,在赵匡胤统兵出征时,京都已出现了希望赵匡胤当皇帝的舆论,人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议论,说什么“策点检,为天子”。“点检”就是赵匡胤,因为他的官职是殿前都点检,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皇家禁军的总指挥。人们为什么会突然议论这种策立某人为天子的事?决非空穴来风,所谓无风不起浪,人们既然这样议论纷纷,就证明有人在为赵匡胤的上台制造舆论。(www.xing528.com)

这种制造舆论的事还有一例。赵匡胤手下有一位号称懂得天文星象的术士苗训,他在赵匡胤率军出师之时,对人们讲:“你们看,天上的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之间,黑光摩荡,这是天命啊!”他说的天命是什么意思?当时的人们都很明白,那就是赵匡胤将做皇帝,取代后周的王权,这在古人看来,就是天命转移。

如果说这一切都不是出自赵匡胤的授意,那恐怕只能让毫无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的人相信。宋代人写的史书,对赵匡胤的上台,总是充满对于伟人的歌颂之情,不愿提及赵匡胤的上台背后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谋略。这当然是在儒家道德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正统意识,即伟人不可能做不光彩的不道德的事,他的一切言行都是神圣的,不可怀疑的。但细心读书的人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一点涂抹未尽的痕迹。

当时因赵匡胤即将率大军离开都城,京城内的一群公卿大臣,特意聚集在芳林园为他送行。在送行宴上,一位颇为有名的文臣陶谷说了一句话,让寻找赵匡胤用谋的人终于看出了苗头。参加聚宴的人,当然都是赵匡胤的亲信或朋友,如陶谷就是其中最为卖力的一人,后边还会看到他的表演。不过,此时的他手举酒杯,对赵匡胤说道:“等到回来,就难为揖酌了。”

陶谷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泄漏天机的一句话,但也表明赵匡胤与主少国疑及其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并非史书所说的完全出于被迫。陶谷说出这句话,当然是想讨好赵匡胤,他的意思是说:这是最后一次与赵匡胤以同等身份喝酒,等赵匡胤这次出征回来,他的身份就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像陶谷这些人,就不可能再像今天一样能与赵匡胤无拘无束亲亲热热地喝酒了。

陶谷这句话,足以证明他已知道将有大事发生,赵匡胤的政治地位将有根本性的变化。对这一记载,清代编纂《续资治通鉴》的学者毕沅评论说,陶谷虽然归心太祖赵匡胤,但不应在送行时就预泄其谋。这不等于说赵匡胤称帝之事是有预谋的吗?甚至这根本就不是阴谋,而是人所共知的阳谋,大概只瞒过了老太后、小皇帝与两位老宰相而已。同时也表明,赵匡胤的上台,确实是人心所向,所以他才能一举成功,并受到整个宋代臣民的敬仰。当然,赵匡胤有预谋地发动兵变而夺取后周的皇权,这一点在后代的学者中间,乃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根本用不着隐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