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哲 李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056001)
摘要 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系统教育的办学观,并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变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系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大系统教育观的价值性与科学合理性。旨在给予同道同行以启迪。
关键词 大系统教育观 教育理念 变革
一、大系统教育观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之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说教育者施行教诲,使受教育者效法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所说的教育,广义上指凡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的活动。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集合性、相关性等特征。
大系统教育观是建立在教育学、系统论、管理科学等基础上的,立足教育,取之社会大系统,用于社会大系统的办学理念。其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动态性、适应性、层次性、集合性与整体最优性的协调一致,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进程的,同时又能引导我们前瞻教育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做出反应的办学观。用这种观念看教育,我们可以找出其历史轨迹之必然;用这种观念办教育,我们可以前瞻其延续方向,从而及时调整、强健我们高等教育自身的机能以适应环境之变迁,促进系统之最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中的大系统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文明史灿烂辉煌,中国的教育史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打破统治阶级独霸教育特权之状态,令寒门子弟也享有受教育之权利,并通过身体力行,努力贯彻这一理念(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学生中只有两人出身高门,其余皆出身贫贱。)。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身影。但由于当时对“百工之艺”的鄙薄,从而造成了这种最有效的实现教育大众化的途径,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无法登堂入室,仅能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形式存在。而到了汉代,有了较为正规的培养高级人才之“太学”,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高等教育之嚆矢。正如汉代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时所列举理由既是:“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天下之材,则英俊宜可得也。”由此,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兴太学”之目的在于“尽天下之材”、“养天下士”,即面向全社会广纳人才,为我所用。也就是说,为了寻求社会大系统的稳定、繁荣,要高度重视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大系统的优化作用。尽管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圣贤遗训,到“王欲南面而治天下,必以教化为大务”的忠臣谏言,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教育“政教合一”的重要特征。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窥到一种原始、朴素的大系统教育思想的萌芽。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这可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办之先河。其中以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为代表的这类学校,不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专才”。到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关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表述: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研究生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从前一时期的培养“艺才”、“专才”发展到了这一时期的提出“通才”之说,这里的“通才”是以掌握“各项学术艺能”为前提的,而通儒院提出的培养“能制造新器”之人,也充分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的延展性。这一阶段,应该说较多地接受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古人云“福兮,祸之所藏,祸兮,福之所依”,正是在外力的胁迫下,高等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开放,开始引入西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如近代数学、航海、天文、兵器制造、测量等),并培养出一批“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人才。这不仅仅促发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萌动,而且也因之催化了大系统教育观适应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等特征的孕育:也只有让它广泛吸纳外界有益的信息,并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尽快促成整个系统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系统教育思想在这一阶段,可谓初现端倪。
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学民主”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文化,为高等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演变提供了思想基础。如1912年颁布的《专门学校令》提出,“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同年颁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在这里,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展至此,已有了类型结构:“专门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门人才”(高职培养目标)与“硕学闳才”(普高培养目标),而这两者都同时强调“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即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大系统教育思想的关联性、层次性与整体最优性等特征。同时,也说明它正一步步走向明朗化。
这一时期,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高等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影响也很大。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并进一步加以解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他的这种观点既包含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和”的辩证思想,也符合大系统教育观关于系统的良性运转之内蕴。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仅意味着允许在高校类别、层次结构上的并举共存,而且也包含了大学讲坛上:百家争鸣;学校管理上:不过度干预的思想。他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包容了各个学派的学者,(如旧派的黄侃和新派的钱玄同就同教文字学。)学校不因学派迥异而废其一,不干预他们采取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往往两边都听,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20年代开设的课程中,有许多在欧美各著名大学中也是刚刚起步,而许多大学和专科学校的教材甚至直接用西方的原版教材。这不正说明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如海纳百川般迫不及待地吸吮着来自外界的养分,孕育着更大的变革吗?难道不正是系统的这种宽松性、开放性,为新文化时期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吗?这些都体现了大系统教育观之开放性与适应性特征: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并不断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更新理念。可以说,正是通过蔡元培的努力,西方高等教育理念才第一次较全面的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使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在理念上有了一次大的飞跃,这也说明,此时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与外界广泛交流后,经过大胆的调整,已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并且在先进文化的传播,科学技术的传授,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到的瑰丽之处与无穷的底蕴。同时,也说明大系统教育思想正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系统恢复了常态,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大系统教育的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发明显:在政府颁布的指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文件、法令、法规中,有许多与其不谋而合之处。并且,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也充分证明了大系统教育观之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期间,大系统教育的思想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的时期。在此,我们仅试从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中的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1.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不仅证明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而且也是大系统教育观之动态性与适应性的集中显现,因为在过去,我们的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又有着较为恶劣的国际环境,因此在建国之初,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急国家之所急,以便迅速提高科技水平,独立自主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人员素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系统之外在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进而在动态性与适应性的作用下,引发了以往被轻忽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崛起:从1980年苏南地区第一所市办职业大学到1999年的1345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到扬眉吐气、昂首阔步的艰辛历程,一步步发展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并行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左膀右臂。
(2)无独有偶,这一高等教育理念的飞跃及其实践,也恰恰印证了大系统教育观之整体最优性与层次性特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它不仅仅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合理,而且使其为社会大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因此,不论道路多么坎坷,荆棘如何密布,我们都要坚定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便用一时之困苦换取社会大系统长久之整体最优化。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同一级别的两类教育,二者之间只有类别的不同,没有层次上的差异,而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建设者,故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体现了大系统教育观之层次性,又迎合了社会进步之节拍。(www.xing528.com)
2.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依靠程度,从来没向今天这么迫切,高等教育正在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边缘走向中心。大系统教育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形成并不断发挥出其巨大的影响潜能,其中,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上,大系统教育思想的影子就清晰可见:
(1)在系统开放性的作用下,我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外界的刺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朗,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竞争——既是高精尖科技人才的竞争,更使社会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根据大系统教育观动态性、适应性等特征,我国针对前者提出实行“211”工程,针对后者,我们通过一系列政府文件及法律、法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目标:“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性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业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它经济、技术工作人员。”;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即进入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界共识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2001年3月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力争尽早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普及化,促进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及迈进。
(2)还应看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其两个并行子系统的不断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有效的催化剂。因为我们社会大系统所急需的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也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势的推动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从而为社会大系统的健康、有序运行奠定基础。而这一切都渗透着大系统教育的思想,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化。
总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就其思想、制度,还是内容、方法来说,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例如启发式教学可追溯到孔子、苏格拉底)。任何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其形成之时,都曾是“现代的”,都对教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任何现代教育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将成为“落伍”者。任何现代教育理念在取代传统教育理念时,都总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也正是大系统教育观强调系统的互动、互适、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之关键所在。大系统教育观,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出的一种科学合理,极具指导性、价值性的办学观,在它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地调整高等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进而为最终实现社会大系统的最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熊承涤,秦汉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6。
琚鑫圭等,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39。
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2,285~289。
A View on the Concept of General Systematic Educ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Ideas
Zhao Zhe Li Feng
(Hand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bei 056001)
Abstract: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a general systematical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a theocratic and practical research.Also it proves the value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various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ideas.At the same time,this concept will contribute to give some inspiration to educational colleagues.
Keywords:general systematic educational concept Educational ideas Innov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