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翠钦 王茹
摘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与创业的必要性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应重视的几个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直接为经济建设和劳动就业服务。大批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泽民主席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还强调:“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培养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应对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对策,也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竞争能力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
1.21世纪是创新能力大竞争的世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两股洪流的汇合,使21世纪成为创新能力大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参评国家47个,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排31位,科技竞争力排28位。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差,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已引起了“两会”代表的关注,他们大力呼吁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并强调,“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知识经济就丧失了最宽厚的基础,传统产业就丧失了提升的最坚实的支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关键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企业的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国家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2.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21世纪的经济将是以现代化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高技术的发展,必然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大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中小企业发展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日本有中小企业650万家,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9%,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也占到企业数的90%以上,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这种形势为高职生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因为,高职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与技能,是他们创办小企业最有利的条件。另外,高职生毕业后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升学,二是就业,但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同学要走上社会涌向求职这条道路。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面对各大企业 “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大专生免谈”的招聘广告,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鼓励高职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去自主创业,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成为中小企业家。为此,要加强对高职生的创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择业观,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忽视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它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21世纪初教育工作的重大举措,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素质教育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内涵,使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提高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之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积极地开展创业活动。同时,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不仅仅是培养小企业主的教育。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被一些有知之士所重视,已陆续在一些中、高职院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这个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很不平衡,而且已远远落后于一些中职学校。主要问题是:
1.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很多高职院校考虑比较多的问题是,开展那些热门专业,以保持或扩大招生数量;如何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等,而普遍忽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前两个问题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向题,不可忽视,但后一个问题,是关系到学校和学生个人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因为,现代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实施“上岗”教育,还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在社会中具有生存和竞争力。二是,认为通过培训,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占用了课时,收效不大,所以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我们认为,如前所讲,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小企业主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个过程,不能强求“立竿见影”,而应该使学生树立一种新的理念,培养开拓精神和能力。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力于提倡创新,尤其是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1987~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发起并实施了“提高青年创业能力的教改合作项目”。1989年,它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中要求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因此,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新目标。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教育市场的竞争条件下,高职院校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注意自己的劣势。高职只有抓住机遇,紧跟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立足点。
2.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精髓的紧密结合。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较量,对一个人力、物力有限的小企业来说,只有靠创新才能制胜;创业是创新的目标,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是为了通过培养和提高职校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使其将来更好地创业。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融合才是创业成功的有力武器,在创新中不断创业,在创业中不断创新。
3.适用教材开发滞后
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课堂,已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在我国的一些省、市的部分中职学校中也列入了必修课。从实践来看,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既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和创造技法训练,还包括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中小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的知识等等。而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更谈不上成熟的教材。现行的一些中职教材,有的理论知识过深,过重,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仍把知识的灌输放在了首位,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有的教材单纯讲创业,把创新和创业割裂开来,使创业失去了前提和根基;有的教材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有的比较通俗易懂,但对高职生来讲,又显得比较浅显。因此,急待开发高职生的适用教材。
4.教学方法陈旧
受高职院校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说教式”、“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探索型”而不是“已知型”,“互动式”而不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将给教学活动注入活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应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相关课件将在根本上改变教学环境,利用声音、图画等多种素材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其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利用创业情景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形式把创业知识运用到实战模拟中,可以更好地把创业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如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搞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首先要更新教育的本质观,传统教育的本质观认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是兴国之本,是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其二,要更新人才观,摒弃传统的“标准件”型人才观,在整齐划一的条条框框限制下,学校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缺乏创造力的统一规格“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往往只是就业机会的“挤占者”,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出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就业机会的“创造者”。
2.探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重点。传统的、“应试”型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作,明显的弊端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性发展;重知识积累、轻知识转化;重验证、轻探究;重继承、轻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内在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www.xing528.com)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实施,另一方面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3.开发适用教材
在编写高职生使用教材中,要体现“创新”的原则:
(1)教材内容和形式要体现创新。
在编写中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其时代性、知识性、新颖性、应用性融为一体的特点而有别于其它专业理论课。
本课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国家造就大批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全面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而开设的,因此它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建议本课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为主线,涵盖创新创业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所需要的心理、技能以及创办小企业应知的基本知识、基本法律等,通过学习本课程,同学们可以学习到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材应深入浅出,力求在快乐教育中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使同学们感兴趣,乐于学习和参与。
教材中应安排一些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创新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介绍以及模拟运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对同学们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都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2)教材内容体系要体现创新。
编写新教材中,要注意把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讲授。因为,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创业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创业是创新的发展结果,二者有着不可分的密切联系,讲创业必须先讲创新。在教材安排中应有专门章节谈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整个教材中以创新为主线贯穿全书。另外为适应全体学生的教育,除安排创业的理念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安排岗位创新成才一章,对创新人才含义、成才基础和途径进行介绍,这样组织的教材具有普遍适用的作用。
(3)教法上要体现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个性的塑造,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材中我们主张应遵循以下原则: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灵活性原则:教学形式力求灵活多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个性化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落实因材施教。
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
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只能起启发引导的作用,减少对学生干扰,使其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力求创建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另外,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提倡教师尝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注意寓教育、教学于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参观中,可以请专家办讲座,请成功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其运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并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各方面的指导。
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教育报(第4329号)职业技术教育大文章,需要大手笔,2001.3.12。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Making Innovations and Pioneering Work
Liu Cui-qin Wang R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ainjin 30022)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elaborat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of making innovations and doing pioneering work in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alyses the status quo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work,points out several aspects which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the fie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aking and doing pioneering work quality education problems teaching materia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