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锻炼成瘾概述
任何一种活动成瘾对人体都有害,体力活动和锻炼也不例外。人们参与锻炼是因为它有趣,可以让个体对自己感觉更好,同时它还可以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收益。但参与锻炼也可以成瘾,尽管成瘾的可能只是普通人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有关锻炼成瘾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行为与参与锻炼的持续时间、频度、强度和历史有关;心理与对锻炼的病态认同有关;上述两者结合。锻炼成瘾不仅和行为有关,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容易受锻炼行为的控制。汤普森(Thompson,1987)等人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形成锻炼依赖性的个体一旦停止锻炼24—36小时,就会出现停训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与停止锻炼有关,包括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
一项研究比较了锻炼成瘾者和非锻炼成瘾者的差异,发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锻炼成瘾者锻炼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②参加体育锻炼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③当错过一次锻炼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④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特别是男性)。
(二)国内外锻炼成瘾的研究
1.国内学者对锻炼成瘾的研究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涉及锻炼成瘾,在对锻炼成瘾进行说明时大多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邓文才(2003)在研究中把体育成瘾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认为体育成瘾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成瘾行为,对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得到提倡和培养。体育成瘾包含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两种机制。其生理性成瘾机制在于体育锻炼可以促使人体血浆中内啡肽、脑啡肽水平升高(此种物质可以给身体带来快乐感),其升高的程度与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他把球迷对体育赛事的着迷也说成是体育成瘾,认为这种成瘾主要在于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当年所钟爱的体育项目和某种生活方式不能实现,以对其执着的爱来进行补偿;有的人是因为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以及本国本地的球队的痴迷来加以表达;有的人是从别人的表演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或是从对球星的追逐中满足了自己的崇拜心理;抑或是发泄了对某种美的精神追逐。非介入性成瘾者虽然未直接进入成瘾行为的操作,但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体育成瘾性行为与网络成瘾性行为相比较而言,体育成瘾性行为绝对是一种最积极的成瘾性行为。为此,对这两方面的利弊加以比较性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提倡体育成瘾,以减少人们网络成瘾的概率。这样看来,邓文才与国外的学者的观点出入很大,他把锻炼成瘾看成为防止网络成瘾的手段,认为锻炼成瘾本身是积极的,还认为热衷于看体育赛事也属于体育成瘾。
晏宁等(2003)认为锻炼迷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依赖,停止24—36小时就会出现停训症状。锻炼迷瘾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解释,有积极锻炼迷瘾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而有消极锻炼迷瘾的人反受锻炼行为的控制。消极迷瘾发展高峰是锻炼依赖性,是指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
白宏炎(2004)把锻炼成瘾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负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简单叙述。主要引用了锻炼依赖心理的表现特征。国内有些研究和锻炼成瘾联系比较紧密,如运动生理学方面对运动流畅体验等的研究。运动流畅体验是导致锻炼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了运动流畅体验的产生机制,也就有利于对锻炼成瘾产生机制的了解。
另外,有研究显示,男性锻炼者更有可能成为锻炼成瘾者,其原因是男性锻炼者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度的成就需求;相反,女性锻炼者很少可能成为锻炼成瘾者,这是因为女性锻炼者参加锻炼的动机主要是控制体重、增加人际交往和提高应对技能。
近期较多研究指出,锻炼成瘾与饮食紊乱的女性的运动依赖、关注体重、强迫观念与行为的人格特质之间有显著关系。而且,同样的研究证明,在饮食正常的高运动水平的女性中,体育活动量和强迫观念与行为之间也有显著关系。
总体来说,国外对锻炼成瘾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锻炼成瘾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重视。锻炼成瘾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还很少见;同时,国外对锻炼成瘾的研究结果有很多还存有疑问,没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是因为锻炼成瘾和医学、体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关系紧密,对锻炼成瘾的研究要构建出一个全面、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难度很大,单学科的研究不能有效地说明问题。因而对锻炼成瘾的研究要多学科合作,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
2.国外学者对锻炼成瘾的研究
国外最早对锻炼成瘾进行研究的是卡马克、马腾斯和摩根。卡马克和马腾斯研究的是积极成瘾,针对的对象是跑步爱好者;摩根研究的是消极成瘾。现在,国外的锻炼成瘾研究正处于理论体系构架阶段,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对锻炼成瘾机制的研究、对锻炼成瘾行为特征的研究、对锻炼成瘾界定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对锻炼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对锻炼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对锻炼成瘾与其他成瘾的对比研究,还有对锻炼成瘾是否真正存在或锻炼成瘾这一提法是否合理的研究等。
为了研究锻炼成瘾行为及其消极影响,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些测量方法。最早是对跑步成瘾行为的测量,采用的测量方法是谈话法;随后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心理测量方法。(www.xing528.com)
卡马克和马腾斯是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的研究者。他们设计了一种叫作“专心于跑步”的量表。“专心于跑步”量表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由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因而,锻炼成瘾行为是一种积极成瘾行为,换句话说“专心于跑步”量表主要是调查锻炼成瘾者行为的积极方面。许多学者将该量表看成是测量跑步者锻炼成瘾行为的有效工具。此外,该量表也被修订用来测量从事其他项目的锻炼者。
1987年,De Coveriey veale认为锻炼成瘾主要具有以下8个特征:①活动单一,导致每日锻炼的刻板模式和固定时间表;②个体为保证锻炼,日益把体育活动放在优先于其他活动的突出地位;③日益表现出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④规律性的锻炼一旦停止,表现出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⑤一旦恢复锻炼,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⑥主观意识到自己非要锻炼;⑦不顾医务人员、家人、朋友、同事的告诫——锻炼会引起、加重或拖延身体的不良状况而继续从事体育活动;⑧为提高运动成绩而减体重,并以节食的方式进行。
安仕尔(Anshel,1998)的研究表明,锻炼成瘾者更可能在锻炼过程中忽视身体的不适,而且,当锻炼停止一段时间时,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症状。然而,安仕尔在其研究中并没有说明锻炼者的锻炼类型。除此之外,一些研究显示,锻炼成瘾者容易产生运动损伤。迪克霍夫(Diekhoff,1984)使用“专心于跑步”量表调查了68名跑步者,结果发现,有跑步依赖性的被试经常去医院看病,并且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继续坚持跑步锻炼。
2001年,豪森布拉斯(Hausenblas)和Downs对公开发表的有关锻炼依赖的130多篇论文进行了综述。他们指出有关锻炼依赖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极端锻炼者和正常者之间的比较研究;②锻炼者和非锻炼者之间的比较研究;③锻炼者和饮食障碍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2002年,豪森布拉斯和Downs指出:锻炼依赖是个体对锻炼的一个多层面、障碍状态,至少导致以下7种情况中的3种以上显著损害或不适时,即被判定为锻炼依赖。这7条标准分别是:
(1)耐受性。不断增加锻炼标准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满足效果,或者保持同样的锻炼水平常常造成显著的事倍功半。
(2)戒断反应。减少锻炼量就引发消极症状(如焦虑、抑郁、疲劳)或者试图使用锻炼来减轻和预防上述症状的发作。
(3)强度效应。总是进行超出正常范围很高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的锻炼。
(4)控制缺失。尽管持续希望减少或控制锻炼,但仍强迫性坚持。
(5)时间效应。花相当多时间坚持锻炼,即便是假期、工作繁忙等重要时期。
(6)其他活动被迫减少。因为锻炼而减少或停止社交、职业或休闲活动。
(7)持续性。尽管存在生理或心理不适(如,即使股骨受伤打着石膏),仍旧坚持锻炼。
2003年,Aidman EV和Woollard S.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剥夺组经过24小时的运动剥夺后,情绪上有严重的负性戒断症状,如缺少精力、紧张、易怒、疲劳、困顿,安静状态下心率也有显著升高。而控制组在情绪和日常心率上没有显示什么变化。研究者还认为自称锻炼成瘾的人能够自己对短期的运动剥夺所造成的情绪和生理反应进行调节,那也就说明戒断反应不够强烈,这样的成瘾者只是初级成瘾者。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锻炼成瘾的特征基本上符合医学成瘾的标准:具有耐受性、具有戒断反应、重新接触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