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态度:一研究成果

大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态度:一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在后一种情况下,转变该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是改变学习态度的关键。学习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产生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学习行为;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会引发消极的学习行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大致有如下3种类型。

大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态度:一研究成果

(一)大学学习活动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结果评论上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中学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中学生以及一般成人的学习有所不同,它除了学习高等教育所要求的一般知识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点。

1.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

我国大学生和其他各级学校学生在培养的总规格、总目标上应当是一致的,这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精神,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科技经济等各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他们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即要求他们通过高等学校的学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马上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哪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就相应地开设哪些课程。因此,大学生从入学起就有一个职业定向问题,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实操课,以及相应的选修课。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将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影响他们投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性。

2.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的学习应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更强的自发性、自主性,从而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据调查,除课上的学习外,大学生约有半数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在独立学习的时间内,大学生可以阅读各种参考书和文献资料,扩大并补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11]

(2)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除了必修课之外,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等有取舍地选择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大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排序为:①学科内容在实现自己理想过程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②学科内容本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具有的吸引力;③毕业后工作需要;④自己在某方面学习成绩突出;⑤任课教师讲授艺术的感染力。

(3)学习中更要具备创造、创新精神。高等学校教学的许多环节,如学年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最能体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创新性,将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所掌握的内容和理解融入其中。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课堂教学虽然还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已不像中学教学那样几乎是唯一的途径。除了课堂学习外,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室等)查阅资料,也可以听各种学术报告或讲座,还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验室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一些学科的高年级学生还要参加或协助教师的科研工作。除了校内的多种学习途径外,学生还可以尝试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及咨询服务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4.具有更多的研究性和探索性

与中学生的纯粹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更要了解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一些问题要重新思考,研究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根据新的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论证,尝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甚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年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之中,有的发表在科研杂志上。这种研究和探索的性质,正是大学教育培养高级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学习态度(www.xing528.com)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的基础,学习动机明确且强烈,则学习态度积极而坚定;学习动机模糊而微弱,则学习态度消极而不稳定。

1.学习态度的构成因素

(1)认识因素。认识因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意义的看法。认识因素是学习动机与态度的联结点,是形成学习情感和行为的基础。

(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如积极或消极、喜欢或讨厌、愉快或不安等。情感因素一般来自认识因素,并巩固和强化认识因素;同时,情感因素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游离于认识因素之外,并对认识因素起消极或积极作用。

(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性的心理因素,即打算如何学习,如何达到学习的目的。某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情感选择,他也就有了学习行为的基本倾向,因此,行为因素可以看作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结果。

在学习态度的3个因素中,情感因素是核心,起决定性作用。在一般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3个组成部分是统一的、协调的,如某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认识因素),喜爱所学的专业(情感因素),努力进行学习(行为因素)。但在特殊的场合,学习态度的3个组成部分会发生矛盾,如某学生求知欲很强(认识因素),但对自己所学专业缺少感情(情感因素),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十分消极(行为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转变该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是改变学习态度的关键。

学习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是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中介。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它是潜在的、内隐的,而学习态度则是朝外显行为迈进了一步,它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②学习态度能左右学习行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产生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学习行为;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会引发消极的学习行为。

2.学习态度的3种类型

学习态度表明了个体对学习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取向。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大致有如下3种类型。

(1)对学习的认识程度。对学习的认识程度有重视型和轻视型之分。前一类学生能较深刻地把握学习的重要性,有较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学习认真、刻苦、有毅力;而后一类学生则志趣不高,学习目的盲目,学习态度懈怠,易受外界干扰。

(2)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前一类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具有适当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对学习有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后一类学生则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感到厌倦和烦躁,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3)对学习的行为倾向。对学习的行为倾向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之分。前一类学生总是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思考问题,刻苦钻研,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后一类学生则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一般的理解水平,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

3.大学生学习态度变化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具有持续性,即态度一旦形成,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变化,态度也将随之有所改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变化发展的特点是:

(1)学习态度趋于稳定。低年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也较为明显,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则是持续时间短,学习热情忽而高涨,忽而消沉。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也趋于稳定,学习观念已逐步成为其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学习态度趋于稳定和持久。[12]

(2)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如果说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尚有较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的话,高年级大学生则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他们更加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也更加善于处理和把握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变化,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率也更高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