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发展的过程并非直线向上,而是有起伏的矛盾过程。有人认为,大学二年级是自我意识矛盾最尖锐的时期,也有人认为大学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的来说,直到大学四年级,大学生的自我观念才基本趋于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趋于稳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实践体验。
1.社会楷模
自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是离不开社会生活中各种楷模的影响。但是,大学生受社会楷模的影响并不像少年时那样,对所喜爱或崇拜的人直接模仿,而是从众多社会楷模身上吸取有意义的、令人敬佩的内容,作为创造理想自我的素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楷模,他们对不同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理想的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已经围绕一些基本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互相贯通的体系,他的理想同他的兴趣、爱好,以及崇敬的人物的理想都是相通的。由此也可看出,大学生建构的自我形象,并非来自对某一个人物楷模的直接模仿,而是从众多的楷模中吸取素材来创造的。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塑造“理想的我”的形象,引导大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历史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建构“理想的我”的养料,尤其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那些和他们年龄与角色相近的同时代青年英雄及杰出大学生的光辉事迹,对于他们建构“理想的我”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他人评价
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的我”的形象,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既是作为建构“理想的我”的依据,又是提高“现实的我”的重要参照。
大学生可以通过某些会议、竞赛评比、表扬与批评、学习成绩报告单等各种途径获得别人非正式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但是,别人的评价和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总是会有一定的矛盾与距离,如何使别人的评价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趋于一致,从而为大学生所采纳,取决于许多因素。
(1)评价要从肯定优点入手,对大学生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即使是指出缺点,也应从肯定成绩和优点入手。在一般情况下,教育工作都应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出发,以激发其信心和斗志,不要一提优点就一笔带过,一讲缺点和错误就大做文章,这种消极的批评难以收到积极的效果。[5]
(2)评价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出于爱护和关心的善意批评,即使是指出缺点和错误,也可能使人心悦诚服;而恶意的指责、指桑骂槐、冷嘲热讽就难以为人所接受。从关心和爱护出发的正面评价,常常能对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产生强有力的激励作用。亲人、爱人、受敬重的人所做的评价往往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有时,一个有威望的教师或长者的肯定评价甚至可以成为大学生刻骨铭心的座右铭,鼓舞他终身不懈地奋斗。
(3)评价要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大学生是趋于成熟的青年,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对大学生的评价必须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谈心或民主探讨的方式,使他人的评价与大学生自我的评价形成共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采取专制性的批评指责,并强加于人,就容易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会造成大学生心情压抑和不满,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前,还应该了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别人的评价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提高自我认识的目的。
3.个人实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断发展的。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对自我的认识,获得自我体验,并进一步修正自我观念,调整对自我的要求和自我实现的行动。
当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显著进步时,他们就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提高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增强信心;而当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不但体验到失望和痛苦,而且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对自我的信心。当他们参加某些竞赛活动(如唱歌、舞蹈、运动、绘画和演讲比赛等)而获奖时,他们会为自己过去未曾发现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并相应地提高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比赛受挫,有些人不仅会感到失望和难过,可能还会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从事那项活动的料”而灰心丧气。实践的结果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实践中角色地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自我评价。一个学生当选为班长,会提高他对自我的积极评价,由此增加对自我的满意感和自信度;如果落选,则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和信心。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通常并不是一次实践活动的直接结果,而是他们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实现的。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许多学生对自我尚缺乏全面的、统一的、稳定的认识,对自我的评估一般偏高。经过几年学习生活实践的反复认识后,他们才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稳定的认识,形成了比较确定的自我观念。
4.网络信息交流
目前,我国加入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大部分以上的用户是青少年,其中,大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现在,这些加入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大学生不但受到教师和家庭的影响,受到电视、电影等单向传播的影响,而且受到计算机互联网络交流信息的影响。当他们坐在计算机前同国内外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顿显逊色,而“自我”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当他们操作电脑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时,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途径
怎样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具有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意向?主要靠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意识修养。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涉及大学生教育培养全方位性的工作,是涉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改革的大问题,需要慎重地加以对待。
(1)现代化思想观念的革新。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性格总是同民族的文化渊源密不可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伦常关系和道德规范,这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拘谨的性格特征。(www.xing528.com)
这种传统观念下的表现显然同时代的要求、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坚定自信,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2)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依从性等性格显著,而在独立性方面则明显不足。极大部分的学生经常会对教师和课本的说法表示怀疑,但公开质疑的人却很少;即使有人提出质疑,公开表示赞同的人也会很少,甚至有少数的同学认为,如果质疑,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维定式和对权威的服从会日益增强,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只有当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大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3)在家庭和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氛围,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自我意识。我国大学生家长的教养方式具有高拒绝否认和高惩罚的严厉特征,容易引发子女的高焦虑、自卑、敌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处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时,都要讲民主,反对家长制的教育方式,要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从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获得爱的体验,使大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2.积极培养自我意识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健康成长,应让他们学会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调整自我拒绝、自我否定、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等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使自我评价更加客观,自我体验更加积极,自我控制更加有力。
(1)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于自我的认识之所以是件困难的事情,有两点原因:①人对自己的心理不能像测量血压、身高一样有一个客观尺度,即使是心理测量,一般人也较难掌握;②人对自身的认识往往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容易产生“当事者迷”的情况。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有利于调适现在的我和构建未来的我。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正确与否,行为过程中有什么不足,结果如何,有哪些收获和缺憾,从中发现长短得失,以便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调整。
2)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在其中不断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
3)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客观评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时,表明他的自我意识较为成熟。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常有助于发现自己忽视的问题。个体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期望、评价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当然,大学生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评价者的特点(是否学有专长,是否值得信任,是集体评价还是个人评价)、评价的特点(例行公事还是私人性质、与自我评价的差距大小、他人评价的一致性、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评价的接受。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对别人的评价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因过高的评价而飘飘然,也不为过低的评价而失去信心。
4)在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与周围的普通人比较,能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与杰出人物比较,则能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与他人比较,最重要的是要选定恰当的而不是盲目的参照系。同时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广阔,方法越科学,自我的位置就定得越恰当。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正确地评估自己的人,就能做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进而能合乎实际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
5)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还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但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而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越不容易满足,越难以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所以,教育者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不满足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大学生确立能达到的目标。
(2)积极地接纳自我。
要学生积极地接纳自我,教育者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其次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另外,就学生自身而言,需要强化4个理念。①坚信“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以此来增强自信。而强烈的自信和理智的努力则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成功。成功后的愉悦又可以使个体进一步增添自信,形成良性循环。②不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恰当地认识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③懂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视自己的短处,既努力扬长也注意补短。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如果通过积极的努力来补偿,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往往最终能取得成功。④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果实,只能在艰辛的努力中逐渐成熟。
(3)科学地塑造自我。
大学生情感丰富,社会磨炼不足,加上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确立,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与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待问题容易偏激和情绪化,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往往估计不足。顺境时,容易自视过高;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自弃。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极度烦恼。尤其是毕业生,要作出一生中重大的社会选择,常面临“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等矛盾,常常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情绪体验较强烈,易振奋,也易波动。大学阶段不仅是人才的准备阶段,还是人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塑造自我,为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应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但“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行动开始。科学地塑造自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确立明确的行动目标。人的行为特点是有目的的,个体的行为是否有目的性,结果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较无目标指向的行为成就大得多。因为正确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强化人的行为,并促使其指向预定的方向。确立正确的自我目标,关键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社会欢迎的我”。所谓“做一个自如的我”,是指不要给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过高要求,使自己总是陷入自责、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给自己树立只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从而能够在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不忘积极地生活;所谓“做一个独特的我”,指不要一味地追求时尚,在刻意模仿中失去自我,而是在接受自我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得以自在地生活;所谓“做一个最好的我”,指立足于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最大努力,达到最佳水平,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满意地生活;所谓“做一个社会欢迎的我”,是指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的蓝图与祖国的富强、人类的文明结合起来,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真正充实地生活。
2)要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在实现人生目标的旅途上,既有各种本能欲望的干扰,又有各种外界诱惑的侵袭。本能的欲望常令人失去理智,如贪图安逸、追求物欲等。名利和物质的诱惑,容易使人偏离正确的前进轨道,丧失奋进的斗志,放弃对远大目标的追求,甚至把青年学生引向堕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能够抵制诱惑,主宰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以保证理智地约束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的动力来源,在于从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去看问题。有些诱惑之所以对个体很有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充分地显示了表面的、暂时的利益。
个体在决定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常会产生各种对立动机的内部斗争,主要是高尚的动机(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等)跟低级的动机(满足个人的某种欲望)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局,可以看出他自制力的强弱。要检验一个人自制能力的强弱,可以看他的行为主要是臣服于本能的欲望或偶然的冲动、情感的驱使,选择“我要做”的事情,还是受理智的制约,大多选择“应该做”的事情。在自我意识未能达到高度统一时,个体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与感到“我要做”的事情往往是不一致或者是有差别的。如果想要有较强的自制力,那么就要注意“应该做”的事情,善于强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情,克服妨碍“我要做”的愿望和动机(如恐惧、懒惰、过分的自爱、不良的喜好等),从而自主地塑造自己。
3)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在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它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因此,人格不但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而且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包括反应的方向、形式和程度等,因而会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果、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情况,进而也将影响一个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许多心理和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了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外,还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撑。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生成和促进作用。
大学生要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悦纳自己,建立自尊;完善自己,走向自强。每个人都有一生,如果不是快乐地、充满希望地接纳自己的话,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