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正面性原则。
1.坚持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特征,以及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所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及其引发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和态度,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而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排除各种心理困扰、解除心理问题结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共产主义人生理想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2.坚持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如何研究、如何发展,其根本是要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人们在确定工作目标和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像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医院那样为个体服务,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排压能力,在出现轻微心理问题时可以自我调节,在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懂得如何求助他人。[4]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先明确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特点,撰写活动计划,成功举办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活动。人们要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和引导功能,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均衡全面地发展。
3.坚持正面性原则
大学生是明理的,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榜样和正面的例子。例如,人们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都是在正面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以达到正面引导学生的目的。教育过程特别要注意被教育对象的层次差异、教育的时机和场合,防止产生反面效果。提高正面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效果,切忌偏听偏信、主观武断、盲目指导,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看成系统工程,方式方法很多,具体可从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育两方面入手,注重日常与平时、指导与教育、帮扶与指导相结合,建立健康的教育网络体系。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法、学科渗透法、活动训练法、磨砺锻炼法等。
1.知识传授法
系统、全面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是一种最基础和广泛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影音资料、组织学习文字材料等方式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应单一,比如可尝试将课程内容、情景设计、心理实例演绎、具体案例分析、心理测评及自我剖析自述、自我心理活动训练等融合于教学中,使得大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对认知进行矫正,调适心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与训练。
2.学科渗透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要根据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化整为零,分阶段拆分,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行使这种方式的具体依据是各学科教学虽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学生配合度的高低,因此要用各种手段促使学生积极配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步骤有策略地融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5]
3.活动训练法
应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这也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常用方法。这类活动目的性比较强,活动过程是重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取合适的方法,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发掘每个人的最大潜力。既使学生认识到团体协作对于团队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增进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同时又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在游戏的同时,也将活动的体验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促使其健康成长。
4.磨砺锻炼法(www.xing528.com)
磨砺锻炼法应围绕个体设计方案,这是与其他方法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目标,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获得信心,积极应对挑战。这一途径可以训练学生培养乐观和坚强的主观意志,从而在整体上获得提高。综上所述,这类方式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自我意志基础上的常用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坚定的意志,继而促使个体的心理状况更加健康成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普遍压力较大,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等困扰着他们,学生无法应对这种压力,心理问题凸显。部分学生相对而言综合素质偏低,素质水准也与一般的本科大学生存在着差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压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家庭密切相关的。所以,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积极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要将社会和家庭的因素综合考虑,加强联系,多层面发力。个体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只要仍是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生就摆脱不了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作用因素都不可忽视。这项工作需要社会、教师、父母和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1.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高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分子,校园受到社会的反制作用很大,学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实现自身价值,其表现欲和参与意识都处在一个非常旺盛的时期。这些对大学生而言是重大考验:考试的失败、择业的失意、评奖的落选等情况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利的心理状态和消极思想,继而产生自我怀疑。[6]大学生知识层次整体较高,但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现代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应变能力较差的孩子仍有所影响。这表现为有些学生不关心政治活动,态度冷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这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能
人的成长受很多因素制约,家庭无疑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最初都是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也就是家庭环境开始的。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较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环境以及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学校教育也不可能离开家庭教育而独立存在,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质量再好也不易取得明显成效。另外,家庭是一个人在求学阶段的主要经济支柱和精神寄托,它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大学生择业或是创业观念也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和启发。一个人家庭的背景对其自身发展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态度也将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效果。因此,院校应该积极联系在校生的家长,尤其是引导家长对学生创业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支持,让他们对开拓事业满怀信心和热情,有信心迎接挑战。家长应积极配合校方做好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工作。
家庭心理氛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家庭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以家长的情绪为出发点,通过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文化品位等各个方面综合得出。每个家庭都是个性化的,有不同的情调和气氛。心理氛围比较好的家庭,家长和谐互重,彼此理解,容易沟通,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真诚和理智的爱。家长情绪的好坏对心理氛围的营造起决定性作用。
父母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心境都能被孩子感知,孩子会逐渐产生类似的心境,反过来作用于父母,二者互相影响强化,家庭心理氛围的反馈和网络结构就此形成。如果家长的情绪可以保持一致,心理调适就会变成一项简单的工作。家庭生活里,愉快温馨的氛围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孩子从外界感知的紧张感或者压力,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更加愉悦。家长只要坚持平等、民主、正面的原则,相互尊重,就能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的工作范围,而要积极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结合的心理健康的网络系统,使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认识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保持学校、家长、社会的有效沟通,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共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利用积极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成为常用的个体辅导方式。高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方式着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困惑的消除与心理病状的诊断。从咨询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咨询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当时的心理需求,因此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他们还会依赖心理咨询,不能做到自我调整。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想真正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就不能只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弱点或者缺陷,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和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调节个体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障碍与疾病的目的。积极心理学指导人们从两个方面来寻求积极意义,其一是找出自身产生问题的根源,其二是基于问题本身去寻找积极的个体体验,来培养和增进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从而与消极问题进行对抗。高校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来访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力量上面,通过采用积极的辅导和咨询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与丰富人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积极的辅导和咨询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更好地与学生相互交流,借此来激发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大学生对问题产生积极的认识,使其能借助于积极认识的力量来扩大视野,摆脱心理阴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最后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能力,帮助学生挖掘个人的积极经验和积极潜力,体验成功和成长带来的喜悦,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挖掘和欣赏,促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能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得到自我恢复和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学所采用的心理干预技术是积极的,它主要是采取挖掘个体自身所具备的人格力量等积极因素的方式。如在抵御个体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过程中,希望和乐观、积极的自我等都是良药。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关注个体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是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的,必须要在此过程中塑造个体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要发现学生自身积极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自己治愈疾病的能力和具有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在心理干预方面,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品质的挖掘上,通过借助大学生自身内部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塑造功能,做到积极有效地预防多种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对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的培养,以积极的案例来分析,以开展模拟的体验方式来培养学生。这样当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疑惑时就不会被轻易击垮,从而预防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4.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体系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建立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学生自助和互助的目的。建立自助体系,可以增强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地面对心理健康问题。[7]建立积极的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体系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完成:①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或者团委下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教研室,在其指导下成立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组织,协助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②各院(系)学生会成立学生心理部,由学生会组织学生协助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根据院(系)专业特点开展心理沙龙等活动;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选拔的方式选出有爱心、心理素质好的学生组成班级心理成长小组,加强对同学们的关爱,及时反馈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将有心理障碍学生的信息及时告知辅导员、各院(系)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