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可见,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多的积极特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一、二、三年级,一年级主要是学习和适应问题,二、三年级主要是人际关系、恋爱及各种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成果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发展意味着生长,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一)心理发展的特性

心理发展具有如下4个基本特性。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和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理解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需要把握两个要点:第一,作为整体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第二,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的社会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环境的制约,并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得以实现。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语言符号的运用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体现。可见,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心理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先天排定的发展程序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所决定,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这里所说的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两个方面。活动的内化,也就是外部的活动逐步改造内部智力的活动。这就是说,内化是一种过程,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语言化、简约化和超越化。在这里,超越是指能够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而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的个体心理都具有独特性,不可能存在两个人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现象,这是心理的个性。心理发展又具有共性,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又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是指心理发展的指向,一般来说,发展的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定的序列,如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中老年期的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的。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发展的,即一生的发展历程中,有的时期发展速度快,有的时期发展速度慢,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缓慢期。

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青年期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期;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这呈现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

1.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现在的大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大多数出生在2002年左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多的积极特征。

(1)脑重及脑展开面积的大幅度提升。2002年左右出生的人,个体脑重平均为1400克左右,其中男生平均脑重1425克,女生平均脑重1375克,达到了世界人类的平均水平;脑的展开面积也达到2200平方厘米。而2001年之前出生的个体,其脑重平均为1350克,其中男性脑重为1375克,女性脑重为1325克;脑的展开面积约2000平方厘米。即当代青少年的平均脑重要比以前重50克左右,脑的展开面积也比以前的学生多出200平方厘米。脑重及脑的展开面积的变化,主要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营养、卫生等条件有直接关系。

(2)IQ值的提高。2002年以前出生的个体智商平均为97左右,大学生平均智商在104左右。当代学生的IQ值平均在120以上,要比过去提高了10个单位。

(3)双性化水平提高。双性化个体是指既具有男性心理特征又有女性心理特征的人。双性化的个体更容易成功,更能够适应社会。当代学生双性化水平都较高,而且越是重点高校的学生,双性化水平越高。

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兼具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抽象思维日趋完善。抽象思维也称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过去,个体抽象思维一般在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形成。当代人的抽象思维一般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到了高中阶段,抽象思维已达到成熟水平。进入大学以后,经过相应的学科训练,抽象思维已呈日趋完善的状态。

(5)价值观人生观的完善化与系统化。2002年以前出生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在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到了大学阶段开始完善。经调查,当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上是在初中阶段完成的,进入大学以后就已经十分完善化和系统化了。[2]

(6)社会角色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形成是社会化的最高水平,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主要体现在成功地扮演社会角色方面。过去,人的社会角色一般要进入社会后才能完全形成,大致在30岁左右。现在通过对大多数学生的人格分析发现,社会角色的形成时间一般是在大三、大四和进入社会1年左右的时间里。

(7)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攀升。当代大学生除了专业课的基本素质以外,外语、计算机甚至一些艺术特长都非常优秀,这可能与当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及早期教育有重要关系。

虽然当代大学生拥有上述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但表现却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

2.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征(www.xing528.com)

一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一、二、三年级,一年级主要是学习和适应问题,二、三年级主要是人际关系恋爱及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问题,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且在接受帮助的学生中,尤以三年级学生最多,二年级其次,四年级再次,一年级最少。这种寻求帮助的年级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另一方面也可能预示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策略问题。

二是心理障碍患者比率的上升。心理障碍是有一定强度,作用时间较长,而且可能导致人格异常的心理紊乱。在咨询求助的人们中,第一是神经症性障碍问题(包括自卑、抑郁、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其占极大部分,第二是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适应环境问题),第三是重性精神病和身心障碍。因此,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以及神经性症状仍是咨询求助的人中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到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青年期。

大学生的感知觉在少年期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已发展到成熟的水平。视觉感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听觉感受性增强。15岁左右的青少年,听觉感受性可以超过成年人。关节肌肉感觉获得高度发展,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已成熟。总之,大学生的感知觉在内容上更丰富,在范围上更复杂,在感受性方面更敏锐。大学生是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青年识记速度快,保持时间长,回忆准确。

在认知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已达到了较高的成熟程度。其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如下。

(1)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间的确定界限。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但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承认事物自身的同一性,但认定这种同一只存在于差异和对立之中。

(2)再造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有明显发展。由于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造性思维。但是,大学生再造性思维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明显的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上。由于知识领域的扩大,加上进入大学后受到更多自由思考和表达独特思路的鼓励,因此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了迅速发展。这种特点表现在知识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旧概念和旧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运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修正、扩展旧概念。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常常延伸到未知的知识领域,大学生求知已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富于批判地吸收,带有一定的探求性和研究性。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领导,果敢但不武断,不一意孤行。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思考问题,有主见地评价思维的结果。在这两方面大学生的思维品质都有很显著的提高。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从政治经济,从日常生活小事到社会问题、国家大事,从群体关系到个人评价,从社会现象到自然现象,大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都有着自己认为是合乎理性的标准。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达到最佳状态。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灵活,善于发散思维,没有习惯程序,不固执己见,能够随机应变。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路来得快,解决问题迅速,能当机立断,但不轻率行事。由于大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以用各种概念进行思维,他们感觉事物十分敏锐,大脑细胞处于最活跃时期,分析、概括、综合、推理运行的速度最快,加之他们又少于固定程序的束缚,没有固有成见的左右和干扰,因此,他们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发展特征

青年期可以形容为“疾风怒涛”时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时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而提出的,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情绪与情感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绪、情感丰富。大学生情感上热烈、奔放,充满春天一般的活力,也最富于创造性,易激动、不稳定。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们精力充沛,对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情绪容易激动,主要表现为心境变换比较频繁,易产生激情,易冲动、兴奋、激昂。

(2)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多变性、不稳定性。情绪好时,精神振奋;情绪差时,垂头丧气;有时因失意或其他什么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情绪压抑,有时又会因为如愿以偿而感到欣然自得。这些都与大学生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看法的变化有关。

(3)体验强烈,不易外露。大学生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都表现得比较具体。在感情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极易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又对周围人对他们的分析和评价非常敏感、反应强烈。同时,大学生情绪的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反,经常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这是由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心理闭锁性增强引起的。大学生再也不像童年时期那样天真直爽、心口如一,也不同于少年时期容易冲动。他们一般不肯轻易吐露真情,对于心中的秘密、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不会轻易表露。

(4)情绪的两极性特别突出。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中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活动与静止等的两极。大学生情绪的两极性特别突出,他们容易出现高强度兴奋、激动、热情或是极端的发怒。这说明大学生既有活泼愉快、奋发向上等积极倾向,又有低沉悲观、颓废等消极倾向。

(5)感染性、弥散性较强。人的情绪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及其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多群体行动,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卷入情绪的旋涡。这种卷入可能会加大积极情绪,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群体行为,也可能带来偏激甚至破坏性群体行为。一方面,随着生活、学习、知识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具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不同情况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其易受客观现实和各种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较强的弥散性,容易发生泛化。

(6)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随着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思想逐渐成熟,具备了一定的反省自身弱点和控制自己情绪变化的能力。一个理智性很强的大学生面对不良的情绪波动时,能主动寻找引起情绪波动的原因,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理智驾驭情绪,利用情绪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扩大它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它的不利影响,使情绪与理性思维和规范行动相协调。

(五)大学生道德感、理智感的发展特征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属于人的高级情感,在大学生时期,这些情感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1)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

在道德感方面,少年期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其理解往往比青年初期显得肤浅和表面。他们热爱集体生活,非常重视自己所属群体的荣誉,能以集体的生活要求来对待自己。

道德感的核心是人对幸福的本质以及获得幸福方式的认识。在理智感方面,大学生时期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知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求知欲、好奇心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国内心理学家将求知欲的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第一阶段,表现为对所学知识中新事物、有趣的现象的直接兴趣。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随情境的消失而消失或下降,范围不明确,内容杂乱,属于初级水平。第二阶段,表现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属性的学习兴趣。兴趣已不停留在个别事物的表面,但又尚未深入到足以规律的认识程度。兴趣常常与解决问题相联系,相对比较稳定,但还主要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属于中级水平。第三阶段,表现为对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对规律及原理的兴趣,强度高且稳定,属于高级水平。

(六)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必须共同维系,任何单方面地示好或背离,都不能称为友谊。

友谊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满足大学生相互理解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发展友谊的交往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认识他人、理解他人。但大学生的朋友关系与幼儿、少儿时期不同,表现为开始重视心灵深处的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