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这种反应称之为运动生理反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可以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处理方法如下。
(一)过度疲劳
(1)过度疲劳的原因。片面追求运动成绩和锻炼效果,违反运动的安全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持续进行大负荷的体育锻炼;伤病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就投入常规锻炼,缺乏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训练。
(2)过度疲劳的征象。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精神不振,有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及心情烦躁不安。客观检查虽无明显异常,但影响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
(3)过度疲劳的处理。贯彻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及时调整锻炼计划,减少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大难度动作,注意休息。增加睡眠时间,改善营养,辅以洗温水浴,进行恢复性按摩和体育医疗等。
(4)过度疲劳的预防。遵循科学的锻炼原则,增强身体素质,因人而异地制订合适的锻炼计划。加强自我监督,注意观察锻炼中的不良征兆。伤病要及时治疗,待身体恢复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
在剧烈运动,特别是在中长跑时,能量消耗大,下肢回流血量减少,氧债(由于人在剧烈运动时必须补充氧气才能满足正常所需,因此,此时氧气是亏的,故称其为氧债,它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不断积累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恶心的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2.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适当地减慢运动速度,并加深呼吸,坚持下去,上述生理反应将逐渐缓解与消失。随后机能得到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动作变得协调有力。这种现象标志着极点已经有所克服,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运动生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出现以后,循环机能将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3.处理和预防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须疑虑和恐惧,只要坚持经常锻炼和处理得当,极点现象是可以延缓和减轻的。
克服极点的方法有3个:一是准备活动要充分,使植物性神经提前兴奋;二是当极点出现后要放慢跑速和减小运动强度,并加深呼吸;三是要注意平时的锻炼,提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三)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
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可分为急性肌肉酸痛与慢性肌肉酸痛(迟发性的肌肉酸痛)两种。急性的肌肉酸痛有别于肌肉拉伤,它是因肌肉暂时性的缺血而造成的酸痛现象。只有肌肉做激烈或长期的活动时才会发生,肌肉活动一结束即消失。通常,急性的肌肉酸痛会伴有肌肉僵硬的现象。慢性肌肉酸痛往往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内,在一次运动量较大的锻炼后,或是间隔较长时间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往往会出现。
1.肌肉酸痛的原因与征象
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较以前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肌肉酸痛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的酸痛及全身乏力。
2.肌肉酸痛的处理方法
(1)热敷。热敷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但要注意做练习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肌纤维损伤。
(3)按摩。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3.肌肉酸痛的预防对策
(1)根据不同的体质、身体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
(2)锻炼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炼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
(3)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对在即将进行的锻炼中负荷重的肌肉活动得更充分一些,这对损伤有预防作用。
(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酸痛的发生。
(四)运动引起的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指肌肉发生不自主地强直收缩,变得僵硬。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肌肉痉挛的原因。在剧烈运动中,肌肉快速连续性收缩,导致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交替关系被破坏,特别是局部肌肉处于疲劳时,更易发生肌肉痉挛。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或因情绪过于紧张,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2)肌肉痉挛的征象。肌肉痉挛时,局部肌肉产生剧烈性收缩,并变得坚硬和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易缓解。
(3)肌肉痉挛的处理。立即对痉挛部位的肌肉进行牵引,如腓肠肌痉挛,应伸直膝关节,并做足部的背伸动作;若屈拇、屈趾肌痉挛,则用力做足趾的背伸动作。但牵引时切忌施力过猛,最好有同伴协助。此外,可配合局部按摩和点穴(承山、涌泉和委中穴等),以促进痉挛缓解和消失。(www.xing528.com)
(4)肌肉痉挛的预防。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应当事先进行适当的按摩;夏季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要注意补充盐分,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浴,且游泳时不要在水中停留时间过长;疲劳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
(五)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腹痛是指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部疼痛。腹痛是运动中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和篮球等运动项目。
(1)运动性腹痛的原因。①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胃受食物充盈引起牵扯痛和胀痛,或运动前饮水过多以及腹部受凉,引起胃肠痉挛导致疼痛。②准备活动不充分,血流量不能及时回心,造成肝脾瘀血肿胀,牵扯其被膜引起疼痛。③运动时呼吸紊乱,膈肌运动异常,引起肝脾膜张力性疼痛。
(2)运动性腹痛的征象。运动性腹痛部位不固定,一般食后运动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中部;胃痉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部;肠痉挛、肠结核引起疼痛的部位在腹腔中部;肝脾膜张力性疼痛,常在左右两侧上腹部。
(3)运动性腹痛的处理。一般可采用减速慢跑,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等方法处理,疼痛常可减轻或消失。若疼痛没有减轻或消失,甚至加重,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药液或揉按内关、足三里和大肠俞等穴位。如仍不见效,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4)运动性腹痛的预防。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饭后至少1小时后才可进行锻炼;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节奏;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应就医检查,病愈之前应在医生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六)运动性贫血
我国成年健康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量为12.5—16克,女性为11.5—15克。若低于这一生理数值,则被视为贫血。因运动引起的这种血红蛋白量减少,称为运动性贫血。
(1)运动性贫血的原因。由于运动时机体对蛋白质与铁的需求量增加,一旦需求量得不到满足,即可引起运动性贫血。
运动时脾脏释放的溶血卵磷脂会使红细胞的脆性度增加,加上剧烈运动时血流加快,易引起红细胞破裂,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少数学生由于偏食或爱吃零食影响正常营养摄入,或长期慢性腹泻影响营养吸收,运动时也常出现贫血现象。
(2)运动性贫血的征象。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平时表现有头晕、恶心、气喘、体力下降,运动后出现心悸、心率加快和脸色苍白等症状。
(3)运动性贫血的处理。如运动中(后)出现头晕、无力、恶心等现象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必要时暂停运动。补充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口服硫酸亚铁片剂和维生素C,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4)运动性贫血的预防。锻炼时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并克服偏食习惯。如运动时经常有头晕现象,应及时诊断医治,以利正常参加体育锻炼。
(七)运动性昏厥
在运动中,由于脑部突然供血不足而发生的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叫运动性昏厥。
(1)运动性昏厥的原因。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状态。跑后如立即停止不动,亦可出现“重力性休克”现象。
(2)运动性昏厥的征象。全身无力,眼前一时发黑,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失去知觉而昏倒。生理检测脉搏慢而弱、呼吸缓慢和血压降低等。
(3)运动性昏厥的处理。立即将患者平卧,使其足略高于头部,并进行向心方向按摩,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如出现呕吐症状,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利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轻度征象者,可由同伴搀扶慢走,并进行深呼吸。重症患者,经临场处理后送医院治疗。
(4)运动性昏厥的预防。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急跑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不要带病或在饥饿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
(八)运动性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中长跑和马拉松比赛与训练时,由于时间过长,强度持久,运动员体内的血糖会大量消耗和减少,因而有时会发生低血糖症,这种低血糖症称为运动性低血糖症。它一般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比赛结束后。
(1)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机能紊乱,以及胰岛素的增加所引起。除长时间剧烈运动外,运动前饥饿、情绪过于紧张或身体有病都可能成为本病诱因。
(2)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征象。轻者感到无力、饥饿、极度疲乏、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重者出现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等现象甚至惊厥和昏迷。检查时可发现脉搏快而弱、呼吸短促、瞳孔扩大,血糖降至0. 5 克/升以下。
(3)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处理。一旦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可饮用糖水或吃甜食。如果症状严重,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浓溶液,提高血糖浓度。
(4)运动性低血糖症的预防。锻炼前应进食,不空腹锻炼,体弱和缺乏锻炼者不宜参加长时间、长距离和大运动量锻炼。当自觉饥饿明显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停止锻炼或降低运动量,并及时补充糖水或含糖食物。
(九)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是近年来提出的运动性疾病之一。它是指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能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常见于年轻的马拉松运动员、铁人三项运动员和群众性体育锻炼者。
(1)运动性中暑的原因。在高温环境中,特别在温度高,通风不良,头部又缺乏保护,被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易发生中暑。
(2)运动性中暑的征象。轻度中暑,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严重时,将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3)运动性中暑的处理。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领,冷敷额部,用温水抹身,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药液,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4)运动性中暑的预防。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小运动量,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锻炼;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宜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在室内锻炼时,应有良好的通风,并注意服饮低糖含盐饮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