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的崇高概念在江南绘影画理中探索

中国传统的崇高概念在江南绘影画理中探索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度被称为崇高山。除地名、山名外,“崇高”也作为一个量词,形容高度。[4]到了唐代,杨倞注《荀子》,将荀子的“隆”,皆注为“崇高”。举崇高远大之事。因此,“崇高”顺理成章地与儒家道德追求挂钩。崇高不自居,骄矜竟奚为。综上,中国传统社会中,“崇高”主要出自《易》中的这句“崇高莫大乎富贵”,由此句延伸出的“崇高富贵”,指涉人的身份地位高贵。

中国传统的崇高概念在江南绘影画理中探索

汉代《仪礼》《礼记》《周礼》等文献多处出现“崇,高也”,将“崇”字解释为“高”。而“崇高”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词汇,在汉代文献中常指地名,崇高山、崇高县,形容高度,如建筑之高,以及引申为人的富贵和身份地位之高。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中岳太室设置崇高县的故事。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2]

中岳太室,即如今的河南嵩山。一度被称为崇高山。至东汉孝灵帝时,又改为嵩高山。

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卷三帝纪三孝灵皇帝:四年,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复崇高山为嵩高山。

除地名、山名外,“崇高”也作为一个量词,形容高度。例如东汉王充将其用作形容“天”的高度。

东汉王充《论衡》卷第四:今天之崇高,非直楼台,人体比于天,非若蝼蚁于人也。

作为一个形容词,形容建筑之高。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克听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虫镂之刻画,金石之清音,丝竹之凄唳,以之为美。[3]

形容人的富贵,后又引申为身份地位高贵。

《易·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这段话常出现在汉代易学、晋王弼注易及其之后的注易之书中,讲的就是地位。

南朝范晔汉书》: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4]

到了唐代,杨倞注《荀子》,将荀子的“隆”,皆注为“崇高”。

卷四:先王之道,仁人隆也。比中而行之。杨注:先王之道,谓儒学仁人之所崇高也。以其比类中道而行之,不为诡异之说不高不下使贤不肖,皆可及也。

卷六:伉隆高。杨注:伉,举也。举崇高远大之事。(www.xing528.com)

卷七:非致隆高也。杨注:致极也,步入尧舜禹汤之极崇高也。

卷九: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杨注:政之崇高在辅以中和察断,断丁乱反。

卷十二: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杨注:崇高正直,然后可也。

卷十三: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杨注:圣人所以能厚重者,由积礼也;能弘大者,由广礼也;崇高者,由隆礼也;明察者,由尽礼也。

因此,“崇高”顺理成章地与儒家道德追求挂钩。

唐孔颖达《礼记疏》:所以在庙中行礼时不计年,而以官爵列位者,爵以德序。而庙中行礼时,是先祖尊严之所,所主在德,不可私恩,故列爵为位,是崇高于有德也。

唐颜师古注《汉书》:大山崔百贵,贵有德(师古曰:言大山以崔嵬之故,能生养百卉。明君以崇高其徳,故为万姓所尊也)。

宋元明清皆有这种用法。

北宋《二程遗书》:如人主,所以有崇高之位者,盖得之于天,与天下之人共戴也。

元赵采撰《周易程朱传义折衷》:程子曰……学业之充实,道德之崇高,皆由积累而至,积小所以成高大,升之义也。

明杨荣撰《杨文敏集》:达人尚谦德,德盛心愈卑。崇高不自居,骄矜竟奚为。君子安此道,处之不复疑。

清官修《韵府拾遗》:赵彦昭诗,崇高惟有德壮丽。

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崇高”5213条,其中“崇高也”即“崇,高也”这一用法,420条;“崇高县”,75条;“崇高山”,105条;“土木之崇高”,34条;“山之崇高”,17条;检索“崇高”,二次检索“富贵”,共计776条,而“崇高富贵”四字连用者,共有321条;检索“崇高”,二次检索“德”,共计372条。

综上,中国传统社会中,“崇高”主要出自《易》中的这句“崇高莫大乎富贵”,由此句延伸出的“崇高富贵”,指涉人的身份地位高贵。进而再与儒家道德追求相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