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富春山居图:为何反浅绛山水而留白?

富春山居图:为何反浅绛山水而留白?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黄公望传世作品有一个普遍特点,是在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综观黄公望题跋和画作笔墨气韵以及原无题名等因素,《富春山居图》应是一幅未竟之作。黄公望山水用色以水墨为主,浓淡干湿黑白二色,在他笔下运化出层次丰富的灰度,略施他在《山水诀》自诩的矾头、螺青,再染以赭石,形成“浅绛山水”的独特意境。

富春山居图:为何反浅绛山水而留白?

众所周知,黄公望传世作品有一个普遍特点,是在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淡赭色颜料,取材于他的故乡常熟虞山的赭石砚研磨所得矿粉和水而成。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把赭石砚的民间制造工艺进行恢复和保护,纳入非遗名录。然而,《富春山居图》却并未施染赭石粉颜料,而是以水墨线条勾勒皴染而成,是一幅名副其实的水墨山水画,有人甚至称之为以刚柔、粗细、浓淡、干湿等变化来表现大千景物的“白描山水”。

事实上,这并非是画家故意为之或遗忘所致,而是此画创作未及完成而为无用师催索所致。综观黄公望题跋和画作笔墨气韵以及原无题名等因素,《富春山居图》应是一幅未竟之作。根据题跋,此画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经三四年尚未完稿。到至正十年(1350)端午节前一日题跋时犹未完成。其后“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可见题跋时黄公望还打算继续利用早晚闲暇时间补笔添墨,完成画稿。这说明,这幅画虽然前后相隔多年(超过三四年),两次甚至多次着笔,未完时应无用师之请为避免日后有“巧取豪夺”者而先行题跋、未及题名,以致到黄公望离世尚未最终完成,是一幅未完稿。这与他赠倪瓒的《江山胜览图卷》前后长达十年之久,颇为类似。也许没有无用师的催索,此画还要继续断断续续地画下去。

从现存残存画卷的高清放大的作品局部看,在淡墨勾勒的峰峦岭背中,明显暴露出未经皴染的笔触,而大多数山峦、沙渚都未加皴染填色,呈现素白,与黄公望传世的“浅绛山水”作品迥然不同。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这是他晚年风格变化所致,理论上讲这或许也有可能,但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晚年风格变化,何以只此一例?难道仅此一例,就可形成一种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他未及最后完成就被无用师催索而匆匆题赠所致。(www.xing528.com)

计白当黑、积墨留白之法,是中国书画的传统技法,而“留白意象”则是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象的重要元素,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蕴。留白有虚白、实白之分,而重在虚白,其意象或天空,或云雾,或泉水,或日光,而总名之曰“留白”。虚白又有“大空”之白、“仙气”之白和“神光”之白。以纸绢本身空白作画面大布局的留白,即所谓留天留地的“大空”留白,具有衬托表现对象的对比力度,也可称之为“气感”。以勾、皴、点、染等笔墨技法营造出的表现物象之间的空白,如“截断”山石、树木、庙宇的局部的云、雾即“仙气”留白,而表现物象本身内部结构之间留出和凸显出来的亮光、幻影即“神光”留白。有人把两者和实白(指以颜料填染白墙之类白色)合称为“细部留白”。留白营造的意境光感微妙,虚实相生,白处生韵,虚实笔生,时而潜入形内,时而腾于物外,产生或现或隐的千变万化。画家随心妙用,微妙无穷,臻于阴阳相济、虚实相生,虚无缥缈、玄远空灵的奇妙意境,与沉稳凝重、苍劲腴润的山石植被共同营造出满纸氤氲、浑厚华滋的神妙境界。黄公望山水用色以水墨为主,浓淡干湿黑白二色,在他笔下运化出层次丰富的灰度,略施他在《山水诀》自诩的矾头、螺青,再染以赭石,形成“浅绛山水”的独特意境。《富春山居图》开幅平远,江天一色大片留白,山石树木云气水光,虽然未及施染赭石,却意外地呈现出另一番艺术意境,为后世藏家、论者称道不已,这倒是他本人和无用师都没有想到的。由此我们认为,研究美术史或某一作品时,对画家习惯或偏爱使用的笔墨纸砚等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和关注,而这些涉及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物产、工艺等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